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6-04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中国自然资源报 |
陆海统筹,因地制宜,浙江嵊泗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 |
|
|
作为浙江舟山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嵊泗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这里岛礁星罗棋布、沙滩亘长、海水清透,丰富独特的海洋资源构成了一幅海碧滩净的画卷。 近日,嵊泗县完成浙江首个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并发布。该指数显示,嵊泗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稳中有升,形成了体量与质量双提升的态势。这是嵊泗多年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 构建框架,发布指数 近年来,嵊泗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海洋城市”奋斗目标,以系统治理为基底、绿色发展为引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海洋海岛生态修复,枸杞岛、花鸟山岛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和美海岛”名单,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向生态系统保护升级,让美丽嵊泗成为舟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诗画写照。 从2023年初开始,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联合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组成课题组,研究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历时一年多,课题组按照数据公开可获取、体现海洋特色、框架体系科学等原则,历经多次涉海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研讨,专家咨询论证,智库专家沙龙,完成了嵊泗海洋生态发展指数框架构建、计算评估等工作。 据了解,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准则层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治理的角度出发,分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发展、文化底蕴和治理能力5个方面。同时,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美丽中国、碳中和、共同富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综合考虑海洋特色和嵊泗实际情况,共选取23个因子,构建形成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框架。 2024年6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在舟山嵊泗联合发布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 这是浙江发布的首个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从指数结果看,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由2021年的100,增长为2023年的112.8,年均增速为6.3%。2021年~2023年嵊泗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稳中有升,该指数综合客观地反映嵊泗县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全面、科学、直观地反映了海岛版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为海岛县域共同富裕、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参考。 陆海统筹,改善生态 海洋,孕育了嵊泗的独特魅力。 早在2016年,嵊泗就成为了浙江省唯一一个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名单的海岛县。这些年,嵊泗陆续拿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等“国字号”金名片。2022年,嵊泗还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综合类试点。 良好的海洋生态来之不易。守护这片蔚蓝的海洋,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一直是嵊泗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从海上到陆上,从乡村到城镇,嵊泗坚持陆海统筹,将海洋生态景观连点成线,不断擦亮这颗“海上明珠”。 2021年4月,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嵊泗争取到了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用于启动和完成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是这笔宝贵的资金,使得受损岸线和海湾得到修复,海岸沿线现有的产业项目得到了全面梳理,推进和实现了泗礁岛等地的海水、海岸生态环境转好,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修复及当地贻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修复岸线生态、改善入海水质,当地海洋管理部门联合其他部门,从人口最密集的传统工业区域入手,对位于海岸带的沿线污染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拆除和平整了凌乱的厂房和建筑,在此基础上建起生态护岸;在提高岸线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实现从“工业岸线”向“生态、生活岸线”的转变。同时,岛上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及直排内湾的污水处理厂排海口等历经迁建、提升改造,解决了因尾水直排而破坏水质的状况。 搬迁、治污、建堤、清淤、补沙,一系列治理手段的统筹推进,使得这颗“海上明珠”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修复,嵊泗受损的海域、海岛及海岸带恢复生机与活力。 筑巢引凤,向海必兴 基湖沙滩是嵊泗本岛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它倚山傍海,呈弯月形微倾入海,曾经绵长的海滩砂质细腻。 这片长达2.2千米的沙滩曾经遭受长年累月的侵蚀,沙滩泥化,乱石遍布。通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嵊泗当地为该片沙滩补上20.16万平方米、超过20万立方米的高品质海砂,在修复受损沙滩的同时,对保护海岸免受波浪侵蚀也起到了明显的缓冲作用,显著提升了海滨浴场沙滩质量。 “筑巢只为引凤来”。海洋生态的持续改善,为嵊泗带来了经济强、百姓富的良好局面,全县涉海文旅接待量猛增。以基湖沙滩为例,整治修复后的沙滩滩净水清岸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沙滩附近聚集的酒店、民宿经营者,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除了“护海”,还有“养海”。嵊泗县枸杞乡,是著名的贻贝之乡,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嵊泗贻贝”,它不仅是享誉中外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金名片。为保护海洋环境、控制海水微塑料污染,嵊泗从2020年初开始,全面禁止在海水养殖活动中新增泡沫浮球,并于2022年底全面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的替代。按照嵊泗原有贻贝养殖白色泡沫浮球的使用规模,以每年10%自然淘汰比例计算,此举每年直接减少了210吨、1.7万立方米的废弃白色泡沫塑料产生,对改善养殖海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嵊泗以舟山海洋渔场为中心,建立了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全面封礁管理,将厚壳贻贝、荔枝螺、羊栖菜和鼠尾藻等4大类岛礁资源定为重点品种进行严格管理,全面取缔“潜捕”等对资源杀伤力大的作业方式。 同时,嵊泗累计投入5618万元,投放人工鱼礁16.5万空立方米,形成人工鱼礁区2个,为各种恋礁性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生长、繁育提供了必要、安全的场所,以达到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的目的。 如今的嵊泗,渔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逐步形成了泗礁岛慢生活体验区、洋山岛运动休闲区、花鸟山岛定制度假区、嵊山岛海钓体验区、枸杞岛蓝海休闲区、黄龙岛古村渔俗区等全域化乡村旅游格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在加速释放红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