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4-24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 |
报省政府审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 | |
|
|
近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9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至此,除需报国务院审批的杭州、宁波两市总体规划正在国家部委审查外,其余报省政府审批的市级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 这是“多规合一”改革后,我省编制的第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系统解决了以往规划类型过多、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强化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真正形成了“一张蓝图”。 规划谋划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指引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在规划编制中,全省上下积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明确面向2035的空间战略、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空间目标,在“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省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下,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根据规划,温州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湖州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嘉兴建设长三角核心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的科创和先进制造业城市;绍兴打造融杭联甬接沪网络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创新智造城市;金华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陆开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创新智造城市;衢州建设浙皖闽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舟山形成对外开放的海上枢纽城市,现代海洋城市,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台州打造长三角沿海沿湾区域中心城市,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长三角重要的临港智造基地;丽水建设浙西南地区中心城市,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规划绘就支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愿景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优化了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空间控制线。各地坚持耕地保护“第一优先序”,打造高效和美的农业空间,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全面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在筑牢生态保护屏障的基础上,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集约绿色的城镇空间,全面谋划和梳理重大平台、重点项目和各类用地需求,强调节约集约,强化用地保障,为把握新机遇、激发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提供空间平台。 规划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能源设施网、水利设施网、市政设施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做好机场、铁路、公路、水路等区域性设施空间管控和预留。结合“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协调布局,提高台风、洪涝、地质灾害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国土。 规划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殡葬、社会福利等设施布局和用地保障,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城乡生活圈,着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按照1小时可覆盖的服务范围,谋划都市区生活圈,加强高端、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按照30分钟可覆盖的范围,落实城镇生活圈,提供高品质、全类型公共服务;按照5、10、15分钟步行可达的服务范围,打造社区生活圈,提供均衡布局、覆盖全域的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活化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乡景观风貌管控。各地重点协调滨水空间、山前地区、历史地段等节点以及新城区、传统风貌区、特色产业区等片区的景观特色,谋划和落实重要的城市景观轴线、视线廊道、通风廊道、制高点等,完善公共开敞空间布局和蓝绿空间网络,彰显独具当地自然和人文特质的空间魅力。 规划推动形成高效能治理的空间体系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积极推进规划配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建设,通过制定系列管理办法、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优化规划动态实施机制、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健全规划评估预警机制,不断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与此同时,11个地市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有效发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 在此基础上,把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路径。各地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细化整治路径,探索和实践“土地整治+”模式,实现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和效率提升;以数字赋能作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重要支撑,打造“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推动规划共谋、蓝图共绘、底线共护、实施共管、成果共享,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