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2-08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i自然全媒体

用途管制迈向“智”治之路——数字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浙江实践
发布日期: 2024-02-08 19:46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江用仅占全国1.0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6.36%的 GDP,养育着全国4.5%的人口,国土空间资源更需要精打细算。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近年来,浙江作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建设”双试点,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紧紧围绕用途管制全周期数据框架和标准,以“浙地智管”应用场景为载体牵引,系统性推进审批规则重构、数据体系重组、系统贯通迭代、管理模式重塑等工作,构建涵盖审批智能化、管制协同化,事项全覆盖、环节全覆盖、流程全覆盖,以及统一用户体系、统一数据体系、统一指标体系、统一核验规范的“两化、三全、四统一”用途管制监管系统,走出了一条“空间数字化、数字可视化、协同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整体智治新路径。

640.jpg

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段)在“浙地智管”数字赋能下,较预期目标提前1年完成用地审批,2024年1月19日正式建成通车。

空间适配“一张图”

服务建设项目提前谋划

为破解项目前期谋划缺乏空间指导等问题,浙江在省域空间治理平台贯通7大应用,协同11个省级部门101个事项,综合集成“浙地智管”应用场景,构建“空间适配”子场景。2022年,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要求,成功联合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构建起项目前期跨部门协调机制,将“空间适配”作为工具提供给相关部门应用,把部门管控要求等协调提前至项目立项阶段,大幅提高后续审批效率。

建设项目立项前,行业主管部门或项目业主单位可运用“空间适配”在线研判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用途管制规则符合性以及各类空间制约因素,一键生成建设项目“适配报告”,并预先制定应对方案,在前端就有效促进项目合理避让底线红线,对涉及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线上推送告知项目业主单位占用规模和补充补划要求。

“空间适配”子场景上线以来,共协调了“十四五”期间50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空间布局,减少占用稳定耕地面积约15万亩,自动识别2900个重大项目近28万亩的交叉重叠空间,助力破解重大项目空间落位协调难问题。

此外,针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浙江将选址论证、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等多个专题合并,形成“多评合一”的综合论证报告;借助大数据支持和多图层叠加分析优势,推动线下论证转为线上论证,实现“一次论证、一次评审”,项目评估量至少压缩50%,论证耗时节约10天左右,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

用地审批“一盘棋”助力要素配置精准直达

为破解计划指标分配和执行情况不直观、空间规模与项目实施不匹配、耕地占补分布及地区欠账不够明晰等问题,浙江依托空间治理数据库协同“多规合一”“耕地智保”等场景,建立空间规模、计划指标、盘活指标、耕地占补指标等要素保障账簿,实现全省土地要素配置的有效调度、协同匹配。

2023年,全省存量土地处置获取的14.28万亩计划指标全部回归地方;5191亩用地计划指标精准配置至山区26县补短板项目;全年共保障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10.23万亩,同比增长24.8%……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要素保障的精度、力度与速度。

近年来,浙江用地审批开启“加速度”模式。总投资58亿元的杭州余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用地预审从组件申报到自然资源部批准仅用时9天。占地667.02亩的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先行用地,从组件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查到获批仅仅用时10天。2023年年底,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仅用28天就全面完成全省16个申请国债资金水利项目用地预审省级审查工作,比规定时间提早12天。

审批加速的背后,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改革下的用地审批环节“瘦身”、材料精简、过程“智能”和规则重塑。2022年起,浙江厅在“浙地智管”场景构建起“用地审批驾驶舱”,实时监管调度全省建设用地审批进度。针对重大项目,浙江构建“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系统模块,依托数字化场景推行审批业务的“内融外跨”,对内贯通规划、土地、海洋、林业等全域全要素审批的“内循环融合”;对外联动发展改革、交通、住建等部门业务的“跨领域协同”,推进用地全周期节点化管理。

同时,浙江厅实行线上“挂图作战”“一表晾晒”“三色预警”,以倒排时间、倒提意见的方式,压实责任、压茬推进。2023年,浙江厅共向各设区市政府发送提示函52份,向各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送提示函18份,确保整个组件审批周期自然资源部门“靠前服务”和“全程高速”。

浙江按照“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模式,选取杭州市作为试点,按照“统一应用、统一流程、统一底图、统一规则、统一证号、统一签章”要求开展规划许可系统研发,经过1年的努力,于2023年9月在全省推广运行,并顺利与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实现实时交互。这意味着,浙江首次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划许可等6个事项全省所有办件的统建统管,以及部、省、市、县四级交互共享。

温州市立足“浙地智管”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强化“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在全面梳理分析项目用地管理业务基础上,借助电子监管号,将规划许可信息与空间规划进行有效关联,其他审批数据在系统上自行关联,最后与不动产登记数据关联,形成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画像,全面支撑全链条业务的一体化办理,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2个工作日最多压缩至1~2个工作日。

智联智办“一键查”

推动用途管制智慧管理

“浙地智管”综合应用通过数字赋能,构建了审查规则库和算法库,集成电子报批、规划条件核提、智能选址、空间智能分析等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实用好用的用途管制公共工具集,优化审批流程,推动了“人为管理”到“机器智管”的转变。

为了破解一些涉密涉敏数据共享难、应用需求大的矛盾,浙江开发了集数据密存、数据密传、数据应用于一体的自然资源空间数据降密脱敏应用方法,利用“互联网—政务外网—业务内网”三网分离机制,确保涉密敏感数据局部可用、整体可控。

浙江还调用遥感影像、高空铁塔的视频监控等数据,利用无人机采集上传全景影像和倾斜三维数据,模拟重大项目踏勘路线三维地形,探索构建重大项目选址的数字高程模型,关联比对项目所在地的现状和规划数据,自动给出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等建议,实现远程飞行踏勘论证。

面对自然资源管理对象众多、空间重叠导致的属性信息复杂以及数据结构多源等问题,浙江构建三维空间分析运算技术,采用空间密度聚类等空间机器学习技术,辅助决策分析;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围绕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通过空间布局、用地规模、技术参数等23个指标项,开展方案比选工作。浙江厅与省交通厅深入联动,共同研发公路优化选线辅助模块,针对公路类项目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设计,为公路项目精准选址选线、节约集约用地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全面的数字化支撑。

多跨协同“一条链”

力促政务服务优化增值

通过“浙地智管”系统平台,浙江厅与税务部门实时共享建设用地项目涉税信息,纳税人在电子税务局申报耕地占用税时,只需录入项目名称或批准文号等关键字段,即可查询到相关地块的审批信息,勾选后可“智能”填报税源信息采集表,大大提升了纳税申报的便捷性和体验感。2020年~2022年,税务部门分别查实耕地占用税未申报税款4.92亿元、2.12亿元和0.76亿元,为依法追缴税款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这只是“浙地智管”落地,推动自然资源与发展改革、住建、交通、水利、税务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一个生动写照。

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浙地智管”系统平台还为公众提供精准化、增值化服务。公众可以通过“指尖适配”,足不出户查询国土空间规划信息,便捷“知规划、知地块”;通过“业务查询”,实时掌握申报项目的审批进展,了解相关政策规定,满足公众“知进度、知政策”的需求。

“浙地智管”、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协同,进一步优化基本政务服务、融合增值服务,对政务服务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性重塑,强化了“为民办事”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获得感。

通过创建并不断迭代升级“浙地智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浙江已基本形成了“全数据智汇、全周期管理、全过程管控、全环节智办、全方位协同”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整体智治管理体系,为切实提高省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