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1-04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自然资源部

浙江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项目
发布日期: 2024-01-04 16:25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摘 要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试点区)地处浙江省开化县的钱塘江南源区域,总面积252平方千米,是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区内至今保存有大面积全球稀有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典型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对这一区域的保护具有全球价值。但因其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且人类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难度加大。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集体自然资源资产的统一管理,如何科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浙江牢记总书记嘱托,结合试点区多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与实践,钱塘江源头山水工程试点从生物廊道、生物栖息地保护等方面入手,系统实施了生态保护与监测、常绿阔叶林种质资源库建设、珍稀植物园、生态管护体系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系列项目,使得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研成果不断突破,在生态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科学》 2 篇;生物多样性红利持续释放,每年给当地村落增加近4800万元的收入。

案例背景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浙江省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的钱塘江南源头区域,拥有大面积集中分布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是中国独有的中亚热带典型的具有纬度地带性的顶级群落。该区域林相结构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古老、区系多样,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的集中分布区、全球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系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640 (25).png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与钱塘江源头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类型分布格局

640 (26).png

中亚热带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

2018年,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列入国家第三批试点。其中,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立足于区域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单元功能定位,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重点推进包括生态保护与监测工程,环境教育工程,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常绿阔叶林种质资源库建设,珍稀植物园、科普馆、生态管护体系建设,乡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等8个子项目,计划投资4.1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0.61亿元,截至2022年底已实际完成投资4.20 亿元。

640 (27).png

钱塘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三大分区示意图

为了保护并维持区内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生态保护、科研宣教、游憩利用、社区发展等手段,探索自然生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是受制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试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以下诸多问题:①南方林区集体土地占比高,实现集体土地的统一监管难度大;②试点区尚未精准摸清区内生物多样性底数,亟待开展进一步科研监测;③生物多样性保护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信息化保护监测手段有待提高;④试点区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环境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提炼;⑤试点区建设尚未真正实现引领融合区域发展目标。试点区以现存问题为导向,通过创新地役权改革、强化科研监测、推进数字赋能、开展自然教育和融合区域发展等实践,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创新,不仅对探索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意义,而且对保障浙江乃至我国整个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主要做法

(一)创新地役权改革,实现生物多样性完整保护

针对集体土地占比高的实际,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结合“山水工程”子项目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程,建设包含生态保护红线界桩、标识牌等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役权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试点区范围内重要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在开展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野生动物救助举报奖励办法》《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保障社区群众权益,为试点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9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探索实践”从全球26个国家258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二)强化科研监测,助力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

试点区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力量,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魏辅文合作,开展“山水工程”子项目生态保护与监测工程, 建成森林动态样地监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网格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林冠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四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响应学科前沿研究平台。通过遥感、林冠塔吊及地面观测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升级整合已建科研平台,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实现对试点区全境、重要生态系统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至2021年年底,科研人员已基于这里的研究在世界生态学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49篇,其中270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科学》 2 篇),相关成果被学界广泛引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2021年10月,“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正式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640 (28).png

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流程图

640 (29).png

科研人员在试点区开展中美相关项目联合科考和采样

(三)推进数字赋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智治能力

试点区围绕“智慧国家公园”目标要求,结合“山水工程”子项目生态管护体系建设项目,融合卫星火情预警、无人机防灾巡检、视频监控、地表火探测预警、人脸车辆抓拍、水质监测预警、野生动物识别和远程宣教屏等八大感知系统,融合集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数据,搭建上线生态智治平台,并重点打造灾情应急全闭环处置场景、无人机巡检场景和野生动物识别场景三大子场景,构建起“天上看、无人巡、视频探、网格管”的天空地人生态管护架构体系,集成推进国家公园数字孪生建设。通过数字赋能,试点区实现了全周期、全覆盖、多要素的森林样貌监测、灾情预警、数据人工智能(AI)分析等资源管控,全面掌握森林植被演替变化、病虫害分布等情况;实现了自动识别物种归类,进一步掌握试点区野生动物的种群迁徙、数量变化、物种分布和生境变化等一手资料,全面夯实了资源管理、动态监测、信息化服务、自然教育数据基础。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在数字国家公园中的可视化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640 (30).png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智治平台

(四)开展自然教育,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依托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当地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合作,提炼环境教育资源、提升环境教育设施、重构环境教育解说体系,结合“山水工程”子项目环境教育工程、科普馆、珍稀植物园等项目,建成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题,沿线布设珍稀及濒危植物群落,建成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题,集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珍稀植物园;完成标识标牌体系建设、人员解说培训、公园导览丛书出版等具体工作;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IP 衍生产品研发和《潮起钱江源》《走进钱江源》《视界钱江源》等丛书编撰,完成宣传片《亚热带之窗》、科教片《共有的家园》、纪录片《多彩钱江源》拍摄;正式设立国家公园频道等宣传平台,营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良好舆论宣传环境;钱江源国家公园植物识别App、钱江源国家公园数字标本馆App正式上线,开启人工智能科普宣教新模式。试点区还成功举办“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主题研学活动,被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认定为全国首批26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之一,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640 (31).png

640 (7).jpg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环境教育工程成果

(五)融合区域发展,转化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

坚持“原住居民为本”理念,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风貌提升”行动,落实6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了“山水工程”子项目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在游憩展示区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社区卫生环境、公共设施、青山白化等内容,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试点区围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深化土地地役权改革后半篇文章,做好国家公园品牌与“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双轮驱动,成立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绿色发展协会,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鹇栖”集体商标注册,开展品牌增值体系研究,提升试点区品牌价值和生态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大力开展试点区龙顶茶、清水鱼、山茶油等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联动推进全县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640 (32).png

“钱江源国家公园”“鹇栖”两个集体商标注册

取得成效

(一)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试点前后、域内与域外的生态系统监测,试点区共发现钱江源新记录物种1401种,试点区范围总体上的健康程度要明显优于域外区域,植被覆盖度持续提高,土壤侵蚀呈现减少趋势;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评估,黑麂倾向于出现在森林较为原始和道路密度较低的区域,其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2.5平方千米,占试点区总面积的16.9%。其中,69.3% 的黑麂适宜栖息地位于核心保护区,30.4%位于生态保育区, 表明试点区现有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能很好地满足黑麂栖息地保护的需求。白颈长尾雉在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有较大面积的栖息地分布,适宜生境为79.08平方千米,较适宜生境为99.46平方千米,共占试点区总面积的70.85%。对比2014年~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发现黑麂与白颈长尾雉种群总体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

640 (33).png

(二)科研科普不断突破,生物多样性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项目实施,试点区已成为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和科普宣教的重要基地,进一步丰富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9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递交《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系列科研成果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经验。研学活动成效明显,试点区累计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暨绿色中国行——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万名青少年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研学教育活动、“小小公民科学家”等各类研学活动56期,受众达5000余人。

640 (34).png

640 (10).jpg

小小公民科学家”研学活动

(三)融合辐射日益深入,生物多样性红利持续释放

试点区通过地役权改革补偿、产业扶持带动、公园品牌特许、工程项目提升等方式,引导当地居民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从当地居民中聘用100余名专、兼职生态巡护员,加上提供社区协管员、科研农民等生态公益岗位,直接受益人数达274人,每年给当地居民增加近4800万元的收入。2020年年初统计数字显示,试点区范围长虹、齐溪、何田、苏庄四乡镇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分别增长10.1%、11.1%、11.0%、9.3%,除苏庄镇略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外,其他三乡镇均超过县域平均水平。

640 (35).png

北纬30度的开化味道

640 (36).png

开化县苏庄镇古田村养蜂人

俯瞰壮观的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美妙的植被过渡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历经千百万年的变迁、几度沧海桑田、孕育了无数生灵的生机绿洲,承载了作为中国最繁华的东部地区唯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重要保护意义和旗舰价值,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试点区紧紧围绕钱江源本身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试点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道路,为中国繁华东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640 (37).png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古田山片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