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3-08-14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浙江开化:钱江之源涌起“绿美共富”新潮
发布日期: 2023-08-14 18:21 浏览次数: 字体:[ ]

点击播放视频

一汪清泉,从这里出发

驰而不息,奔向钱塘江口

一座山城,在这里横亘

栉风沐雨,守护浙西门户

640 (31).jpg

下淤村马金溪现状。开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开化,千年古城、生态高地

位于全球北纬30°风光带

浙皖赣三省交界处

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保存有大面积、集中连片呈原始状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其景观和生态系统极为罕见

具有重要的全球保护价值

640 (32).jpg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徐良怀摄

1997年,开化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2016年,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获批

成为全国首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近年来,开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通过探索推进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数字赋能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举措

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点击播放视频

“绿水青山处处诗,金山银山目目画”

今天的开化,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宜业

在钱江之源涌起“绿美共富”新潮

点击播放视频


钱江之源涌起“绿美共富”新潮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两山”转化见闻

沿着古田山拾级而上,满目层峦叠翠。镜头拉远,这里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发源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开化县如何厚植生态本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探索推进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数字赋能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7月25日,记者走进开化县,感受这座千年古城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新时代叙事。

640 (6).png

白鹇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钱江源国家公园栖息。汪福海 摄

探知“绿心”的脉动——

守护钱江源头有了科技支撑

当前正值暑假,位于开化县苏庄镇古田山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内,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走进展厅,上千种飞禽走兽生物标本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原始森林;戴上 VR眼镜,可以随讲解员开启一次神奇的科学探秘之旅。

2016年6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获批,由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及连接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区域整合而成。

“2022年7月开馆至今,科普馆已吸引2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余建平介绍,科普馆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增强了大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被称为钱塘江的“绿心”,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钱江源站)就是其重要的科研平台,用于探知钱塘江“绿心”的脉动。

“钱江源站是全球森林监测网络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重要节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海保介绍,这里分布着全球罕见的大面积连片分布、保存完好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老龄林,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白颈长尾雉的集中分布区。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具有自然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服务、示范推广等多方面价值。

站在钱江源站远眺,远处一座巨大塔吊格外显眼。“大山深处还有工地?”记者 忍不住发问。

“那里不是工地,这座塔吊是全球18个森林塔吊之一,是林冠层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任海保解释说,“有了它,生物多样性监测就能从地面拓展至人类了解最少的生境之一——林冠空间。”

据介绍,这座塔吊的塔高、臂长各为60米,覆盖面积达1.13公顷,科研人员可借助塔吊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生物多样性进行近距离监测。

“钱江源站的建设,为钱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修复、濒危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监测、研究和示范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任海保说。

来自“云”端的守望——

实现生态治理“一屏掌控”

“嗡……”7月25日10时,钱江源站内,一架无人机迅速升空,向着莽莽青山飞去。

“针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地域广、地形起伏多变、人工巡检难的问题,我们去年启用了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余顺海介绍,该系统配有8台无人机,各设置15条飞行航线,飞行半径为2千米~5千米,实现了80%以上公园面积的自动化巡护。

从人工巡山到无人机自动巡检。“数智”技术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巡检效率。数据显示,无人机巡检系统上线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域巡查效率提升了15倍。

目前,该系统已接入“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设有无人机防灾巡检、野生动物识别等八大感知系统及25个子场景,形成了“天、空、地、人”四维立体管护监控预警体系,实现了生态治理“一屏掌控”。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各类监测数据实时更新。余顺海点击鼠标,屏幕随即呈现出一张黑白相间大鸟的图片。“这是红外相机抓拍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余顺海介绍,钱江源国家公园安装了各类红外相机460余台,获得鸟类、兽类照片和视频资料近百万份。

“生态智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了生态资源全方位、精细化保护与管理。”汪长林说。

激活乡村振兴的动能——

生态“流量”变为发展“增量”

离开钱江源国家公园,记者乘车前往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驶出高速不久,一块刻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下淤”字样的巨石静卧路旁,这让记者充满期待。

下淤村为何被称为“最美”?走进村口,看到马金溪绕村而过,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灌木丛生,溪边休闲绿道步步成景,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音坑乡副乡长方继高为记者讲述了下淤村的往事:当年,村里环境脏乱,生活污水排放随意;马金溪里,挖砂船把河道挖得坑坑洼洼,噪声大、扬尘大;村后的白虎山、月亮山被乱砍滥伐变成了“瘌痢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痛定思痛。当地政府坚决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转变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逐个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2014年,下淤村下大力气整治非法采砂,竖起河长牌,建立责任制,与村民签订村规民约,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生猪移栏出村。

2018年10月,钱塘江源头区域成为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在建德市、淳安县、常山县、开化县实施7大领域79个项目,以水源涵养为基点,划分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功能区,主要区域面积10067平方千米。

如今,下淤村全面完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通过关停制砂厂、养殖场、红砖厂,该村对区域内土地、河道进行全面治理,采用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治出了美丽环境、改出了乡村新貌。

河水清了、岸滩净了,乡村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方继高告诉记者,借助马金溪这一旅游景点,下淤村树立了“水榭风韵、休闲娱乐下淤”的品牌形象,积极推进“水净、岸绿、风景优美”的绿色生态河堤建设,打造了集游客服务中心、亲子游海上玩耍区、休闲娱乐钓鱼区、经典农牧业种植地为一体的农旅乐园。2022年,下淤村人均纯收入超3.8万元,旅游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吾乡山水真丹青,晴川无乃窃其灵。”这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寄予开化县的美好期许。在这里,“两山”转化的故事还有很多,钱江之源正在涌起“绿美共富”新潮。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