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3-05-12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数字赋能“浙海安康”——浙江洞头多跨应用平台建设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 2023-05-12 23:48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海碧鱼跃,物产丰富。由于地处西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带,洞头成为台风灾害的多发区,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每年台汛期,洞头50多千米的一线海堤、5万亩海上养殖区、1000多艘在册渔船、15个开放沙滩等都面临着风暴潮、海浪灾害的威胁。这些“痛点”制约着洞头海洋经济的发展,并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洞头高度重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针对自身海洋防灾减灾面临的困境,以数字化改革为“帆”,以智能化管理为“桨”,在海洋灾害智防工作上创新突破,建设“浙海安康”多跨应用平台,融合了预警预报、实时观测海洋环境感知数据的“千里眼”“顺风耳”,加载岸线海堤海浪越堤漫堤模型等“装备”,注入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的“血液”,进行海洋灾害的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管控等全过程闭环管理、协同治理,有力保障了洞头“海上花园”的海洋安全。

精准监控越浪漫堤

洞头有一条长20余千米的灵霓大堤,连接洞头诸岛及瓯江口的温州市区,于2006年建成投用,是海岛10余万居民进出温州市区的唯一陆路通道。

每年台汛期,海岛居民最担心的就是强台风引发的越浪漫堤风险。大堤在台风天极易被淹没,风浪大的时候,翻涌而上的海浪会让路面积水二三十厘米。为保证往来人员车辆安全,每到台风天,大堤会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停止通行。

对海岛居民来说,海浪什么时候上堤的预警信息非常重要。“浙海安康”的海堤风险自动实时研判特色场景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是为像灵霓大堤这样的海塘和海堤量身定制的重要举措。

该特色场景针对海堤可能存在的越浪漫堤风险,综合海堤堤顶高程等基本信息,对海堤开展风险监测、实时监控,同时研发出了精细化风险预测模型和海堤风险评估数字化系统,实现对海堤风险的全要素精细化预警,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立体化、实境化展现越浪漫堤情况。

通过将这种“不定时”的风险以实时监控、动态数据等形式呈现,“浙海安康”应用为全区的海塘(公路)提供风险预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损失。2022年的“梅花”“轩岚诺”都属于强台风,过境期间,“浙海安康”成了这些海塘大堤的“卫士”,实现精准管控,在保障安全前提下,达到了台风期间对海岛人员出行的最小干预。

海上风险预警向导

出海在外,安全最重要。洞头“浙海安康”上线以来,当地讨海人每次在渔船靠港前都会查看一下洞头海域的实时动态,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海况,判断风险,安全靠港。来往洞头沿海港口的外来船只和人员则如同多了一位“海上风险预警向导”,出行再添一份安全保障。

数字化改革重在结合实际。洞头地处西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带,台风风暴潮灾害频发。不熟悉洞头海域情况的外来船只和人员一旦在台风高发季节进入,极易因为无法掌握风险因素而发生海上交通事故。“浙海安康”恰恰是将这种“看不见”的风险以实时画面、动态数据等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帮助用户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避免受到海洋风险灾害威胁,使外来船只有了“靠谱向导”,本地的渔民多了贴心的“掌上管家”。

“靠海吃饭半辈子了,最担心的就是大海闹‘脾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生计。现在有了‘浙海安康’这个大‘管家’,海堤风险、潮位实况,手指一点就知道,心里有底了,出海也安心。”滑动着“浙里办”APP上的“浙海安康”应用界面,东沙渔港的一位渔民这样感叹。通过移动端“浙海安康”,渔民们还能自主查看海洋预报、学习海洋知识,海洋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为方便洞头当地海上救援队实施搜救任务,“浙海安康”特别开发了海上搜救模块。救援队在搜救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在页面上选取区域,提前获取风浪流等海况信息,而不是全凭经验,既降低搜救人员面临的海上风险,也提高了搜救效率。

为养殖区安上“定海神针”

洞头是“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主要采用围栏式养殖及抗风浪深水网箱的养殖模式,产出的生态大黄鱼已成为市场的品质标杆。

其中,鹿西岛有智能渔城4座,包含160亩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有世界最大的384米周长软体网箱,60多个深海大黄鱼养殖网箱的巨型圆边在鹿西外海随风浪浮动……每天,鹿西岛的大黄鱼养殖户把捕捞上来的黄鱼分拣、打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客户手中,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黄鱼。

在急流大浪中,水体交替速度快,天然饵料充足,因而鹿西岛养出来的大黄鱼条形更加健美,口感也更加接近野生大黄鱼。同时,深水网箱面对着恶劣海况,一旦发生破损,渔民将遭受巨大损失。

2022年,洞头安稳度过了每一场台风。这里有养殖户的勤劳智慧,也离不开“浙海安康”的科技支撑。当浪大时,系统根据浪况判断出的网箱破损风险,一键生成有风险的深水网箱清单,把对应的风险信息下发给对应的主管部门和养殖户,帮助他们提前应对。

得益于“浙海安康”应用场景的开发使用,养殖户们吃下了“定心丸”。在这位可靠“预报员”的精确预报下,他们在灾前采取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给网箱穿上了“防弹衣”,提高了它们的抗风浪能力,有效降低了经济损失。

畅通海灾预警报“最后一公里”

“浙海安康”让洞头海域治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为当地海洋灾害综合防控打下了较好基础,推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得益于“浙海安康”,洞头解决了原来数据不联通、风险研判较分散、防御管控不闭环、一线情况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信息跨部门共享、风险联合研判,使当地海洋灾害得以科学管控,实现了精准预报。

2022年,“浙海安康”海灾智防数字化应用场景获评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最优场景”,这既体现了洞头数字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也体现了浙江海洋管理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灾害环境,“浙海安康”应用场景的智慧因子也在不断迭代升级,通过优化站网布局,结合人工智能、无人机观测、资料同化等手段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提高场景的自动识别、智能研判、科学分析和策略执行能力,为实现海洋灾害智能防治的核心目标提供数字化支撑。

目前,“浙海安康”仍在设计模式上持续探索创新,为提高沿海县(市、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宝贵经验。未来,该场景的迭代更新也将持续助力浙江筑牢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打通海洋灾害预警报“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