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3-02-06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自然荐读丨浙江省矿产资源储备勘查研究
发布日期: 2023-02-06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新时代较长时间内,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面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矿产资源安全形势愈发严峻。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供应安全,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是保证国家资源持续供应的有效办法。储备勘查是国家矿产地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国家及相关组织,为保障国防和经济安全,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本国资源禀赋而组织开展、以实施矿产地储备为目的的矿产勘查活动。面对百年变局,开展矿产储备勘查研究,对于完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与国防、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矿产资源储备概况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始建于1953年,逐步形成了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办事处)和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并建设了较完善的储备仓库体系,储备了包括矿产品在内的一定规模的国家物资,但真正意义的战略储备矿产品只有石油。2006年8月,中国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完工。2007年12月,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矿产储备包括石油和铀等矿产地储备、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并启动铁、铜、铝、锰、铬、钾盐等非能源短缺性矿产和稀土、钨等优势矿产的矿产品战略储备,逐步推进探明矿产地的战略储备。《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重要矿产地储备,制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矿产地储备机制,加强对钨、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重要矿产地的储备。划定矿产资源储备区,将各类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地区内国家出资查明的重要矿产大中型矿产地,以及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纳入储备管理。建立矿产地储备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保护储备工程,科学确定储备的矿种、规模、布局,划定资源储备区,探索在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由国家出资勘查,成果纳入储备的模式,建立储备地收储、动用、轮换的运行机制,建立矿产地储备的监管体系和符合国情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提出,完善矿产储备体系,稳定国内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建设战略性矿产安全供应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划定28个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强化重要矿产保护与储备。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设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建立国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矿产品和矿产地相结合的战略储备体系,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和代际公平。加大原油储备力度,科学合理确定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国家战略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完善储备制度。健全矿产地储备机制,加强对钨、稀土、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重要矿产地的储备,探索采储结合新机制。以储备为目的,探索在自然保护区内由国家财政出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勘查,已探明和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纳入储备管理。建立储备矿产地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动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加强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战略储备,统筹油气进口运输通道和国内储备系统建设,健全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相互结合、矿产品储备与矿产地储备互为补充的重要矿产储备体系。到2030年,重要矿产国内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2019年,国家机构改革后,中国石油、天然气储备管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能源局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作为战略物资的其它矿产品储备,机构职责划分不明确。

矿产资源储备从储备的形态上,可分为矿产品储备与矿产地储备;从储备的目的上,可划分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战略储备、保障经济安全的优势资源调控储备、保障在产矿山正常生产的周转储备。

中国石油、天然气和战略物资储备分别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而矿产地战略储备职责历史性地落到了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由于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不完善,中国矿产地储备建设与储备勘查工作仍停留在规划阶段,为矿产地储备建设服务的储备勘查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二 浙江省主要储备勘查矿种与勘查区筛选

浙江省位于滨太平洋成矿域扬子成矿省的北东端,成矿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巨大。截至2021年底,已发现矿产109种,有探明储量的67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体丰欠并存,能源矿产匮乏,金属矿产不足,非金属矿产丰富,萤石、叶蜡石、石灰岩、建筑用石料等二十余个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已形成以建筑用石料、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等矿种开采为主的矿产开发格局,矿业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储备勘查矿种的筛选是储备勘查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布的战略矿种(关键矿产)目录,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公布的24种战略性矿产,分析浙江省矿产资源禀赋与本省矿业经济发展需求,筛选出4大类、17个储备勘查矿种(矿种组合),初步圈定了10个储备勘查区。值得注意的是,储备矿种的筛选与储备勘查区的划定都是动态,需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

三 浙江省储备勘查规模讨论

储备勘查规模的确定是矿产储备勘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实施储备勘查目的不一,不同矿种储备规模确定的方法与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储备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矿产资源的年消耗量、未来需求量、进出口数量以及资源在全球的地位等,结合储备成本、风险概率、储备收益以及国力可承受强度等因素。

根据优势资源调控储备最优规模模型(见下图),持有的调控储备数量越多,形成的效益总量也就越大。图中TR表示效益总量,TC表示成本总量。由图可知,持有储备的效益总量(TR)、成本总量(TC)与储备的持有量(Q)均为正相关。受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制约,TR、TC曲线形态不同。当储备量大于Qc时,持有储备的成本大于效益;当储备量等于Qc时,成本与效益恰好相抵;当储备量大于0,小于Qc时,效益大于成本。仅在Q0这一点上,TR/Q=TC/Q,即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TR曲线和TC曲线的斜率相等,故而效益净值达到最大,即Q0为优势资源调控储备最优规模。

微信图片_20230206085955.jpg

矿产储备规模一般是指储备矿产资源量与储量的多少。由于储备勘查工作程度一般限定于预查与普查,探获的资源储量级别较低,可靠性差。为此,储备勘查的矿产地储备规模的确定,采用多年统计的公益性矿产勘查投资金额来限定更为科学合理。根据“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公益性战略矿产勘查投资统计结果,考虑到物价上涨与勘查成本增长因素,建议浙江省储备勘查规模,准确地说是储备勘查投资规模为每年2000万~3000万元比较合适。

四 浙江省矿产储备勘查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组建能有效运行的国家矿产资源储备管理机构,通过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保障储备投入,维护储备工作的正常开展;调动相关企业、勘查单位及各相关方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矿产储备目标。

矿产勘查储备属于矿产地储备,是国家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减小中央政府财政压力,更好地发挥储备作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有必要建立以中央为主体,各省结合本省矿产资源禀赋实际为补充的两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结合浙江省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改革新形势和矿产勘查管理现状,以浙江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为基础,组建浙江省矿产储备勘查管理机构是最好的选择。

五 结语

中国矿产储备勘查体系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开展省级储备勘查研究,有利于完善国家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本文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矿产战略储备、特别是矿产储备勘查现状与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认为浙江省储备勘查应锁定4大类、17个储备勘查矿种(矿种组合);初步圈定10个储备勘查(深部找矿)区;建议浙江省储备勘查投资规模每年控制在2000万~3000万元。结合浙江省地勘行业事业改革实际,提出以浙江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为基础,组建浙江省储备勘查管理机构新思路。建议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的有利时机,从法律制度上确立国家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