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3-12-21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直属机关党委 |
王卫民:执“地”为笔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图景 | |||
|
|||
点击播放视频 王卫民,1972年生,来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安吉,现任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自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三十年来,王卫民参与了安吉土地整治1.0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4.0转变,见证了美丽资源向美丽产业转化,让乡村土地变成农民的“聚宝盆”。“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对王卫民来说,保护耕地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乡村振兴沃土的决心。他被评为2022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参与浙江组《耕地保护法》起草,所主持的天荒坪镇余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获2021-2022年度浙江省土地利用优秀成果奖,谋划推动实施的孝丰竹根前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入选全国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试点,所主导的安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践初心,为民算好“经济账” 进入十月,安吉13万亩单季晚稻陆续进入收获期。天子湖镇高禹村也迎来了大丰收,天禹粮食专业合作社内,一车车刚从田里收割下来的稻谷“哗哗”倒入地仓,等待烘干后再加工。 高禹村是农业大村,这些年,通过土地整治流转了4000余亩农田种植水稻、小麦等,并统一由天禹粮食专业合作社经营。去年,合作社水稻产量达到750吨,除了完成储备粮外,合作社还把大米包装成商品粮,给村集体带来增收200余万元。 回忆起过往,村民们坦言:“以前是要啥没啥,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不仅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还靠着村集体产业干起了“美丽事业”,拿起了“双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高禹村的转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2010年,安吉全面启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王卫民作为安吉县该项工作的“总工程师”,始终扑在一线,全面推动“千万工程”在安吉农村落地生根。高禹村是首批土地综合整治村庄之一,面对村干部和老百姓的顾虑,王卫民时常走工地、下田头、访农户、学政策,起草出台了一系列惠民举措,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惠民项目,用一本本“经济账”让老百姓打消了疑虑。从集体经济收入上就可见一斑,高禹村村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13.5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675.6万元。 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经营,创造出了更多价值,而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结果,让农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谈及变化,时任高禹村党支部书记李更生常常打趣道:“王卫民也是我们村庄发展的‘总工程师’,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他一份功劳。” “北大荒”变成“新粮仓”,高禹村成功转型、首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收官,坚定了王卫民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信心和决心。王卫民始终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密切配合美丽乡村建设,随后几年,安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有力,在复垦进度、完成比例、完成总量和复垦质量上均居全市乃至全省前茅。 护耕基,守好脚下“饭碗田” 绿水青山间,清清流水与错落有致的农房遥遥相对,如今的孝丰镇竹根前村,每一隅都如诗如画般。竹根前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是王卫民的另一“代表作”。 三十年来,王卫民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庄、每一块农田。看到庄稼丰收了,他和农民一起庆祝;发现粮田抛荒了,他比农户还着急。千百次地奔赴田间地头,王卫民得出结论:“粮田抛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田块碎片化,机械化程度低导致效益也低。”于是,2018年,安吉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竹根前村在内的首批村庄迎来了转机。 “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竹根前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平常常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说,曾经的竹根前村土地空间布局紊乱、产业分散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很多房子造在田里,村子没有规划,环境脏乱差。” 尝到了甜头后,2022年,竹根前村在过去一期、二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基础上,又投入2000万元开展“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看着“小田”变“大田”,“撂荒田”变“千亩方”,王卫民打心底开心。现在,竹根前村核心区块3000亩土地已连成一片,竹根前村百姓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改善村居环境是全域整治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效益。”王卫民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既是他传授给后辈们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方向。 百姓的美好期许,正是安吉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初衷与目标。今年4月,安吉县“土地综合整治致力共同富裕试点”成功入选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名单。目标锚定后,王卫民着手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上再做“加法”,让乡村“各美其美”的同时,实现“美美与共”。截至目前,安吉县已累计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0余个,项目区内耕地新增4.3%,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减少约40%。 促共富,亲力亲为“谋出路” 每到周末,孝丰镇白杨村共享食堂——春风餐厅就座无虚席。“如今村庄越来越好,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福利。”共享食堂工作人员宋小珍说,放在十年前,压根没想过会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还能拿到不错的收入。 “在外不称白杨人”,曾经是孝丰镇白杨村村民的口头禅。因为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局限,白杨村曾是一个被人遗忘的空心村,闭塞又落后,年轻人不愿回,老年人留守多,村庄发展停滞不前。 和宋小珍一样,现在提起自己是白杨村人,大家都很骄傲,许多村民不离家乡、生活美满。村民们幸福笑容也可折射到该村的一组数据上:从2019年到2022年,白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30万元增长到366万元。 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白杨村的华丽转身如何实现?用白杨村党总支书记夏橡栋的话说,白杨村生态优势得天独厚,需“搞点动静”来搅动这池春水,让生态资源“变现”。夏橡栋的想法和王卫民为白杨村画下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经过一年时间谋划、打磨、完善,2020年12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复,安吉县开启自然资源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白杨村被列入农、林、旅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建设改革示范工程。 “白杨村的机会来了!”项目启动后,王卫民就一遍遍往村里跑,从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划分,到品牌定位、发展规划,他事无巨细、全程参与其中。 “扑在一线”“亲力亲为”是白杨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形容王卫民最多的词语。“在村里就没见过他的鞋子是干净的,总是沾满了厚厚的泥巴。”“大夏天陪着我们一起盯工程进度,胳膊晒成了两截。”王卫民的敬业也收获了一致好评。 今年,白杨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建起了共享公寓和共享厨房,以“两入股三收益”方式盘活闲置、低效农村宅基地,逐步打开共富新空间。未来,白杨村的这池春水将激起更多涟漪。 助转型,矿坑蝶变“成金山” 一家乡村咖啡馆一天卖出7100多杯咖啡,前不久,位于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的“深蓝计划”创造了国内咖啡馆的销售记录。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红庙村曾是采矿大村,而“深蓝计划”的前身,原是一处废弃十几年的矿山。采矿关停后,形成一片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废墟。凭借着一汪爱心形的深蓝色湖水加上冷冽峻峭的岩石,“废矿坑”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小有名气的“小冰岛”。 人流量增多,安全隐患和环境“脏乱差”问题也随之显现。“不关矿坑,能不能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就把资源变资产,将‘流量’变为村民创收的实实在在的‘票子’?”有了想法,说干就干!王卫民充分抓好当前“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政策,转变以往单纯生态复绿的修复模式,多次实地考察并指导属地镇村,将废弃矿山使用权流转到村集体中来,并把周边的老建筑、植被、废墟以及深蓝色矿坑巧妙结合起来,让原本的斑驳感、废旧感演变为当前时髦的“潮流”,还有了洋气的名字——“深蓝计划”,一下子摇变成小红书网红,牢牢抓住了“流量密码”。 “废矿坑”变成“打卡地”,“深蓝计划”的成功只是安吉县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一个缩影。鄣吴镇依托矿山生态修复,打造矿山玻璃长廊漂流,升级共富工坊。王卫民的生态修复情怀,生态修复热忱,让一批批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点石成金”,生态经济效益不断释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