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12-08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加强用地保障暨“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成果 | |||
|
|||
12月7日下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在杭州市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了加强用地保障暨“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成果。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家银出席并介绍有关情况,厅用途管制处主要负责人参加,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点击播放视频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稳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今年以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围绕稳住经济大盘、促进经济稳进提质的中心任务,坚持“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连续出台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深入开展“强保障、优配置、优服务”(以下简称“一强双优”)专项行动和“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变“被动保障”为“主动服务”,超常规做好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批准建设用地26.20万亩、同比增长16%,完成省以上重大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157件、批准用地17.17万亩、涉及投资额3761亿元,多项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保障任务已超额完成。特别是今年6月28日,我省首次实现省以上重大项目用地报省和报部审批“双清零”,在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赛道上奋力跑出了“浙江加速度”,主要做法得到省部领导的肯定、基层的欢迎,为浙江经济的“稳”和“进”贡献了应有之力。下面,就我们的主要做法和重点成果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聚焦“顶格保障”,强化要素保障政策集成 围绕省委、省政府“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三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分别是:去年12月底,出台自然资源“一强双优”20条措施。今年5月,出台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稳经济15条“干货”“硬货”。8月、9月,自然资源部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担当负责、雷厉风行,先后出台了用地用海要素保障26条措施、用地要素保障接续政策,联合6个部门出台了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为承接这些政策措施,我们第一时间“量身定制”了浙江的具体贯彻落实举措。三轮要素保障政策出台速度快、保障力度大、红利成色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在用地保障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5方面内容: 一是规划空间应保尽保 对计划年内开工的各类建设项目,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全额保障;对近期和“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空间规模、布局和时序统筹力度。今年已向各地预支规划指标26.65万亩;在“三区三线”划定中,统筹保障5000多个项目空间,减少占用稳定耕地约15万亩。 二是计划指标提前保障 年初就按上一年度下达数量的60%为各地预安排计划指标,6月底前全额安排。今年共下达2022年度计划指标8.9万亩,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指标6.51万亩。 三是补充耕地指标四级统筹 加强补充耕地指标国家、省、市、县四级统筹力度。今年已支持63个重大项目申请国家统筹补充耕地数量指标4.12万亩,支持55个重大项目使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数量指标0.5万亩,支持5个设区市借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数量指标0.29万亩、水田指标0.52万亩,开展跨市调剂补充耕地1.08万亩。 四是审批服务优化提升 开展“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全流程节点管理,加快项目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手续办理。目前已有171个重大项目纳入“百大”攻坚范围。 五是土地供应精准施策 创新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方式,集约高效供应产业用地,精准有序供应住宅用地,优化土地供应节奏和结构。全省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8.84万亩、同比增长21.3%。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1.81万亩,同比增长5.9%;商服用地2.08万亩,同比增长5.9%;基础设施用地27.8万亩,同比增长41.8%。 多轮要素保障政策持续扩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抢抓政策“窗口期”,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快享直达、落地见效,特别是用足用好对纳入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的用地保障政策,加快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及时开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苏台高速公路南浔至桐乡段及桐乡至德清联络线(二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嘉兴机场等7个“基金”项目顺利取得国务院用地批复;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工程、常山江(辉埠~双港口)航电枢纽、柯桥至诸暨高速公路工程、宁海清溪水库工程等13个“基金”项目取得自然资源部先行用地批复。 二、聚焦“精准配置”,优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集成 围绕国家战略导向、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要素流向相结合的要求,我们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化土地要素精准配置,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实体项目等。 一是精准遴选攻坚项目 聚焦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领域,分别征求省发展改革、交通、能源、电力等主管部门和各市县意见,在省“4+1”2022年实施计划843个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调查排摸2022年全省用地报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经逐个项目实地调研,形成2022年“百大”用地报批集中攻坚项目清单,并视情开展动态调整。 目前已有171个重大项目向纳入“百大”攻坚范围,从项目类型看,涉及交通类124个、水利类17个、能源类25个、其他类5个;从审批类型看,用地预审项目66个、用地报批项目105个。 二是精准投放土地指标 针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民生项目等不同项目在用地保障中的“堵点”“难点”“卡点”,分类施策、精准匹配、有力保障。 对省以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指标、计划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应保尽保,补充耕地矛盾特别突出的地方,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保障比例可提高至40%,并在“三区三线”划定中将计划年内开工以及“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1036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涉近37万亩稳定耕地全部划出永久基本农田。 对省重大产业项目,包括示范类制造业项目,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目前已保障1.59万亩。对省重大教育、科研、医疗等公共设施项目,支持申请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对地方民生项目,接受地方申请跨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支持有条件地申请借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范围内急需建设的乡村振兴类建设项目,允许有条件地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根据不同项目用地保障政策,建立省、市、县三级各类土地指标空间账簿,动态跟踪土地指标组成及投放情况,及时调度土地要素流向,做到要素投放“能早则早”、资源配置“能优尽优”。 三是精准服务跟踪问效 切实发挥党建统领、领导挂帅作用,梳理一批跨行政区域、投资规模大、协调难度大的重大项目作为厅领导联系项目,“点对点”到项目一线督导服务,协调推进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目前厅领导联系的重大项目已全部完成审批。 强化省、市、县三级高效联动,及时研判存在问题,精准指导用地报批工作,截至11月底,已向11个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送提示函38份,向各级政府发送提示函40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确保项目用地报批服务有跟进、问题有反馈、化解有着落。 三、聚焦“高效审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集成 要素保障“应保尽保”、资源配置“能优尽优”、审批环节“应简尽简”,是我们狠抓政策落地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做到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托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并上线了“浙地智管”应用场景,多跨协同赋能用地审批大提速。 一是提前介入协调矛盾 完善项目“空间准入”机制,在“浙地智管”应用场景中上线“空间适配”“多评合一”子场景,将空间布局矛盾协调、部门管控要求协同提前至项目立项阶段,做到先适配再立项;统筹归并规划选址论证、耕地保护暨占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踏勘论证、节地评价、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等工作,实现统一编制一个论证报告、统一开展一次技术论证,大幅提高后续审批效率。目前已为131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线完成适配评估,为117个项目组织开展“多评合一”论证,平均用时较改革前节约10天左右。 二是协同发力优化流程 建设“用地审批”子场景,联通“投资在线平台3.0”等7大应用,协同11个省级部门101个事项,推进用地预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林地审批、土地报批等全周期节点化管理,加快项目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手续办理。如,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用地预审从组件申报到自然资源部批准仅用9天,创造了我省报部用地预审时效新记录。紧盯“4.15”审批启用“三调”数据和“9.30”审批启用“三区三线”数据这两大时间节点,容缺受理重大项目用地报件,变省市县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抢抓“时间窗口”,为26个重大项目避免了因国家审批标准调整可能出现的重新组件、重复审查。 三是赛马晾晒干出实绩 整合资源,组建专班,协同省级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实行“挂图作战”“一表晾晒”“三色预警”,优化重大项目用地报批“赛马机制”,以目标倒逼任务,全力压茬推进,为重大项目落地和抢抓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争取宝贵时间。比如,兰溪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铁路专用线、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生态海塘工程(一期)、G527石浦至长街段(岳井洋大桥及接线)象山段等项目,48小时内就完成了组件报批、部门会商、补齐补正等工作。 记者朋友们,今年以来,我们在用地保障方面,尤其是“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常态化开展这一行动,持续加强要素保障,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稳进提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现场,发布人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1问:浙江省山区26县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请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在山区26县要素保障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出台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对山区26县用地保障定制了支持政策。 一方面,倾斜保障山区26县用地。支持山区26县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降低山区26县省重大产业项目准入门槛,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强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4个指标按0.7修正系数下调,今年单列50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予以保障,并允许示范类制造业项目预支指标。支持山区26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单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000亩,支持山区26县建设标志性公共设施项目,每个县按照省地各50%落实计划指标、省级支持计划指标不超过100亩的原则,积极申报项目。支持对山区26县的考核奖励,年度安排3000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山区26县加快发展实绩考核优秀的县(市、区)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支持山区26县“产业飞地”建设。支持在中心城市和大湾区新区平台建立“产业飞地”,6月底前,统筹安排山区26县3.9万亩规划指标,为飞入地核减1.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 2问:今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联合6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129、130号文,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政策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强用地保障有什么利好吗? 答:今年以来,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部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用地要素保障政策措施,特别是自然资源部下发129、130号文,为重大项目落地和抢抓国家政策性工具支持争取宝贵时间,对全省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比如在用地预审方面:一是缩小了用地预审范围。按原来的政策规定,建设项目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都需要开展用地预审。按现在最新的规定,建设项目位于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不需申请办理用地预审。二是减少了用地预审申报材料。在预审阶段,涉及规划土地用途调整的,审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允许调整规划土地用途的情形,不需提交规划调整方案;涉及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审查是否符合允许占用情形,不需提交省政府论证意见。上述材料到用地报批阶段提供。 在用地报批方面:一是允许以承诺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项目,在足额安排统筹补充耕地费用的前提下,所在地人民政府可先行以承诺补充耕地方式报批用地,承诺政策有效期至2023年3月底。二是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先行用地报批。如对“基金”项目,在通过用地预审、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减或备案)文件且在有效期内,先行用地规模原则上不超过用地预审控制规模20%的条件下,市县政府对符合规划管控要求、做好群众补偿安置、及时办理用地手续等相关用地事项出具承诺函后,可向自然资源部申请项目先行用地。三是允许分期分段报批。重大项目确需分期建设的,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中明确的分期建设内容,分期单独出具初步设计批复,可分期申请建设用地。对国务院审批权限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可以设区市为单位分段报批用地;省政府审批权限的,可以县(市、区)为单位分段报批用地。 3问:刚才讲到了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浙江省自然资源厅通过数字化改革撬动自然资源领域要素保障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开发上线“浙地智管”场景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推进项目审批,能否简单给我们演示(介绍)一下? 答: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迭代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聚焦项目落地过程中“空间矛盾多、要素保障难、审批周期长”等痛点难点问题,依托平台开发上线了“浙地智管”应用场景,通过多跨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流程、重塑制度,实现要素保障“一本账”、空间适配“一张图”、用地审批“一盘棋”。 各位记者,大屏所显示的是“浙地智管”驾驶舱。下面我以“空间适配”和“百大攻坚”子场景进行讲解演示。 (一)空间适配 为解决项目在谋划阶段难以充分协调空间制约因素而造成的项目落地时空间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建立了“空间适配”子场景,将空间布局矛盾协调、部门管控要求协同提前至项目立项阶段,做到先适配再立项,大大提高了后续审批效率。 在谋划一个项目时,可以通过合规性分析,准确获知项目用地情况和空间准入方面的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合理避让资源环境敏感区域、不占或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完成空间适配后,系统一键生成《空间适配报告》,供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进一步优化选址选线,为项目的谋划提供依据。 (二)百大攻坚 围绕“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我们将被动等待式审批转变为主动靠前式服务,建立重大项目“赛马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做到“一表晾晒”“三色预警”。通过“百大攻坚”子场景中的进度图表,可以直观了解每个市预审、报批项目的目标数、累计完成数、完成比例以及各阶段的数量。 这个模块是为了满足各级联络员动态掌控项目进展情况而开发的。场景贯通了用地审批各环节节点数据,全面掌控项目报批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挂图作战”的形式,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时跟踪项目进度,省厅倒提办理意见,明确任务时间节点,确保项目的高效快速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智能底座优势,立足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规划许可、监测评估等业务,持续迭代升级“浙地智管”应用场景,提升我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能力和水平。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注。 4问:刚才,听您介绍了今年用地保障,尤其是“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取得了良好成绩,请问接下来的2023年,省自然资源厅是否延续“百大”项目集中报批攻坚的做法?或者说在用地保障方面有什么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答:做好建设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是自然资源部门的职责,我们责无旁贷。今年以来,我们在用地保障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巩固良好态势,更有力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我们在全系统持续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三大”活动,即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大宣讲”、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大攻坚”、厅局长联系重大项目“大服务”,激励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紧紧抓住政策利好,推进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2023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严格守住底线红线的前提下,围绕“统筹保护保障、加快提质提效”(“两保两提”)主要任务,坚持能早尽早、能多尽多、能延尽延、能出尽出,持续迭代政策措施,以一系列全面顶格、精准滴灌、直达快享的举措,超常规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工作。目前,我们正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谋划2023年新一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初步考虑在要素保障和审批优化上持续加力加码,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省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加强补充耕地指标统筹,继续倾斜支持山区26县用地,常态化开展“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深化用地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有力支撑扩大有效投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文件印发后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希望您持续关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