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12-23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中国自然资源报 |
共“富”自然资源之约丨安吉余村:打造新“富矿” 蹚出共富路 | |||
|
|||
因矿而起,因矿而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余村,采矿烧窑虽早已成为历史,但涉“矿”的故事仍在延续。冬日暖阳下,一批地质专家正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的山上爬坡过坎,讨论热烈。他们,正在为余村出谋划策,挖掘地质文化“富矿”。 调查划定22处地质遗迹 11月17日,余村村在矿山遗址举办了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在参会的“余村故事”宣讲团和当地村民见证下,宣讲会重新审视余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余村要进行“二次创业”。这个“二次创业”依托的,正是余村村的地质遗迹。 今年,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主任科员、驻余村村农村指导员朱炜的争取下,地质文化村创建项目落户余村。7月起,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在这里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如今,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成果如何?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如何制定?地质文化如何助力“二次创业”?12月14日,浙江厅一级调研员、省地质学会秘书长孙乐玲领着地质专家来到余村,为正在创建的地质文化村“把脉”。 余村村三面环山,面积近5平方公里,青峦叠翠,竹海绵延。调查结果显示,余村地质遗迹丰富,类型多样,已划定的22处地质遗迹,其中最突出的是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产地、岩溶地貌、矿业遗迹等。专家们边走边看,询问调查情况,评说沿途地质景观点。在一条山谷,专家们发现了一块块色泽乌黑的石头,这是矿物名称叫角岩化细粒岩屑砂岩。“当地人俗称‘乌金石’,因观赏性较高,具有很好的展览和收藏价值。”一位专家介绍说。 挖掘和利用好地质文化“富矿” 一路爬坡过坎后,众人的思路清晰起来。 孙乐玲认为,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也是一座地质文化“富矿”。地质文化村创建要高起点,生动讲好余村的地质演化史、矿业开发史、村庄发展故事;要有创新,设计的地质景观路线和地质文化产品能吸引游客;要强落实,建设方案要接地气;要能落地,通过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富脑袋”,助力余村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富口袋’的同时,要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科科长李钟喆建议。 “余村创建地质文化村,能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增加参观内容,这将对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二次创业’有很大帮助。”余村村村委会委员阮杰说。 到余村后,朱炜身兼数职,并担任了天荒坪镇党委委员、余村地质文化村创建项目负责人。他为该项目跑前忙后,争取项目资金,组织项目实施,指导项目设计与调查。“这个项目是我主抓的一个‘作品’,要竭尽全力,努力做成精品。”朱炜说。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副队长赵神祖表示,将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余村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高质量做好这个项目。 余村因“两山”理念而走红,每年吸引近百万名游客,村民葛元德的家,也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前不久,他把自家开民宿的三层小楼翻新成落地窗设计,家门口的“两山文创阁”牌子十分醒目,一楼的奇石、书法等文创产品格外吸睛。“过去,余村为了卖石头,污染了环境;现在我卖石头是在卖风景,每块石头都是风景。”葛元德指着展示柜陈列的用乌金石、石灰岩、方解石、石英石等制作的盆景,笑着说:“这些石头都产自余村,听说村里要搞地质文化村,这是好事,让来到余村的游客都能认识、了解余村的石头宝贝。” 余村村口,那块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轮番拍照留念。来年,待地质文化村建成,游客便可探秘这座绿水青山的新“富矿”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