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3-17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嘉善:“抱团”走好强村路 | |||
|
|||
在浙江省嘉善县罗星街道,有一个占地约72亩的精密机械创业园,园内8幢标准厂房排列整齐。 这块土地原本是低效用地,原有5家企业的年产值加起来不到7000万元。后来,85家企业“退散进集”,陆续从周边村庄搬迁入园、集聚发展,让低效用地成为了高效用地。随着嘉善“抱团飞地”模式的兴起,这块土地又成为3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抱团飞地”项目。 从低效用地到高效用地,再到“抱团飞地”,这块土地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近日,记者来到罗星街道一探究竟。 集聚发展,扶持特色产业 罗星精密机械创业园位于罗星街道厍浜村,占地约72.36亩,其中低效用地再开发面积63亩。 据罗星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陶建峰介绍,密封件是罗星街道的特色产业,但是企业普遍规模小、布局零散,产业附加值不高。2016年,嘉善县启动“低小散”企业清零行动以来,罗星街道全面淘汰以小木业、小化工为主的“低小散”行业,整治提升密封件产业,建设精密机械创业园,引导企业“退散进集”、入园发展。 “对于符合产业准入要求、有发展基础的企业,还是想办法扶持,让他们做强做大。”陶建峰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8幢4层厂房和1幢5层管理用房矗立在精密机械创业园,85家企业已进驻。 据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创业园的容积率达到1.674以上,建筑密度达到42.38%,分别比省级规定的指标高出近67.4%、41.2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300万元/亩左右,比省级标准220万元/亩提高了3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升级换代,企业“强身健体” 来到位于创业园内的嘉兴市密友化工密封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现场数控机床扎堆,但员工却不多,让人心生好奇。 一位工作人员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三台数控机床,全由他一人管控。 密友公司老总曹世根说,从1996年办厂以来,企业已搬迁两次。第一次从家庭作坊搬到嘉善城西,资产从十多万元增加到百万元,面积从五六十平方米扩大到1.8亩。第二次是2017年从城西迁入园区,厂房面积小了,仅有1200平方米,但资产更大了,还添置了100多万元的设备。 “入了园区后,公司调整发展策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走高端产品路线。”曹世根说,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市场还不错,每月仍有七八十万元订单。 来到嘉善用友机械密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用友公司老总史培忠向记者介绍,企业原来在村里,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都办不出来,而入园后就拿到了许可证。如今有了这张市场“通行证”,生产经营活动更顺畅了。“搬进来就不想搬出去啦,就想一直做下去!” 据陶建峰介绍,罗星精密机械产业园将81家密封件加工小企业兼并整合为60家企业入园发展。与入园前相比,这些企业的总占地面积从195亩减少到45亩,厂房从单层转为四层标准厂房,亩均税收从不足5万元提升到26万元,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生产设备升级换代。 抱团飞地,壮大集体经济 走进罗星街道鑫锋村,一片宁静,满目绿色。不过,这里曾经却是一番“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热腾景象,至今村庄公交停靠站的站牌上,依旧是一家密封件企业的名字。 鑫锋村原村委会主任谢小荣回忆说,鼎盛时期,村里曾有200多家密封件小企业,有1000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有的用自留地建起了厂房,有的利用房前屋后开了加工作坊。 “从2016年开始,县里逐步腾退‘低小散’企业,村里共腾退了139家企业,拆除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谢小荣说。 “原来鑫锋村的小企业用地大部分是临时用地,有一部分是违法用地。这些‘低小散’企业的存在,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美丽乡村,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问题。”嘉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 罗星街道精密机械创业园开建后,迎来了“抱团飞地”项目的启动。2018年年底,共同出资建设创业园的33个村代表共领到1180万元的分红。 鑫锋村是“抱团飞地”项目股东之一。“我们村领到分红170万元,主要是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实事工程建设等。”鑫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惠雪说。 马家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盛华告诉记者,马家桥原来是经济薄弱村,参加“抱团飞地”项目后,村集体增加了一块稳定收入。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0万元,其中50万元来自“抱团飞地”项目。创业园发展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整个园区约有1500名左右的员工,几乎全是本地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