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1-22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浙江探寻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机制融合之道——为了生物多样性之美
发布日期: 2021-11-22 23:33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2月,浙江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试点省份。浙江省自然资源厅选择在安吉县、绍兴上虞区两地研究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体系,采用传统地面调查方法和遥感、生态学、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两个层面开展调查监测,探索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融合。为了解这项工作的进展,记者近日走进了安吉。

禀赋优越的生态空间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面积1886平方千米,自然禀赋优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境内的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理想区域。

2017年,安吉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全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伟星介绍,野外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县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7目、124科、471种,包括兽类67种,鸟类256种,两栖类27种,爬行类47种,淡水鱼类74种;昆虫21目、222科、1740种;维管植物156科、684属、1478种;分布有安吉小鲵、中华秋沙鸭、黑麂、东方白鹳、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利用已有的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结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宜生境分析和遥感时序监测是本次试点的重要内容。试点项目承担单位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大学,对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银缕梅、南方红豆杉、鹅掌楸、金钱松、香果树等5个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了个体的实地踏查和生境测定,开展了珍稀濒危及优势树种群落的影像空间划定和潜在分布探测。该项技术将为重要物种的保护提供精准辅助。

试点还开展了安吉县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并取得部分成果。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金姗姗介绍:“我们将安吉全域生态空间划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等类型,其中森林、灌丛、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占比为67%,这表明安吉全域生态空间植被覆盖情况较好。”

守护特有物种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海拔约1200米的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关岗保护站,记者首次见到了这种濒危的两栖动物。

保护区负责人俞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雄鲵全长153毫米~166毫米,雌鲵全长166毫米左右。头部卵圆形而平扁,头长略大于头宽,躯干粗壮而略扁。1992年,这一物种被浙江师范大学顾辉清教授发现并命名。

从保护站往南走到海拔约1350米的山岙处,记者看到一块被称为“千亩田”的沼泽湿地,其实它的面积仅有15亩左右。“这里就是安吉小鲵的栖息地,有数百尾成年安吉小鲵在这里安家。”俞立鹏说,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特别严格。它们常年生活在泥炭藓植被层中,繁殖季节才进入水坑内产卵。

沼泽湿地旁的一根电线杆上分别安装了气象监测、视频监控、水质监测等设备。据介绍,这些年来安吉小鲵的保护监测工作一直在持续。

2014年~2015年,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对龙王山和清凉峰等地的野外种群进行了全面调查;2017年~2020年,当地开展了安吉小鲵抢救性保护工作,启动了物种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2019年~2020年,开展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并形成成果报告,为安吉小鲵物种及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开展人工保育和野外放归活动,是保护安吉小鲵的有效手段之一。自2019年以来,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安吉小鲵的人工保育工作,累计已放归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亚成体1000余尾。

“一片叶子”的生态观

最新调查显示,安吉野生植物有1478种,其中有“两片叶子”名声在外,一是白茶,二是毛竹。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为何叫白茶?据介绍,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晚春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安吉白茶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全县核心农业产业。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品牌价值40.92亿元。

在安吉生物多样性空间的研究中,安吉白茶景观多样性调查被列为试点工作内容之一。调查人员按照区域和类型均衡的原则,对全县的白茶园进行采样调查,记录茶园样地的周边景观要素,并以茶园样地为观测点,记录周边的鸟类多样性情况。调查点遍布全县。

据了解,近年来安吉积极推进茶园生态化改造,科学选择套种树种,在山顶保留原始林木,山腰种隔离带和防风林,山脚保留原有植被。同时,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合理控制农药使用,提高白茶品质。初步查明,安吉白茶园有伴生植物152种、鸟类36种。

在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记者遇见了经营着400亩茶园的安吉县雅思茶场总经理薛勇。“茶园施肥有讲究。”薛勇说,肥料的使用甚至会影响茶叶的口感。他告诉记者,有一位外地老友钟情安吉白茶多年。有一年薛勇送上刚摘下的新茶,老友只喝了几口就说茶叶的味道“跑”了,问茶园是不是换了肥料?薛勇只好如实相告。

茶树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虫害,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但不合理使用农药,农药残留超标,会污染生态环境。

“过去我们不懂得科学种茶,一见到虫就打农药。这几年我们提高了生态意识,科学治虫。比如,茶园的蜘蛛会吃毛毛虫,螵虫会吃蚜虫,这叫以虫治虫。”薛勇说,科学施肥用药使茶园生态环境更好了,“干干净净的茶园不一定是好茶园,如果茶园结着蜘蛛网、有鸟叫声还有适量杂草,说明茶园环境是健康的。”

融合构建调查监测体系

如何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融合?这是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需要破题的任务。

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融合路径。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处长王翠青介绍,这次试点在继承生态环境部门和林业部门已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研究方向,实现技术优势整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面向自然资源管理,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两个层次,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为推进构建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形成一个有利于融合的工作机制。“本次试点,浙江厅牵头负责试点项目整体推进,指导协调试点工作;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为试点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牵头负责技术体系研究和具体项目实施;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本县试点的工作协调。”王翠青说。

在谈到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融合时,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监测中心主任冯存均表示,两者具有共同点,比如,“三调”数据可以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两者融合后可实现数据一“调”多用,从而降低调查监测成本,还能避免“数”出多门,解决各部门数据打架问题。

“测绘单位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时,既有自身优势也面临挑战。”冯存均说,从优势看,测绘单位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力军,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宏观层面具备了快捷、高效并可实现空间可视化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且要进行多学科的跨越和融合,难度比较高。

多部门协同合作是融合的开始。做好试点要开展多专业合作、多部门协同,发挥好各自的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记者了解到,在试点中,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参与了部分调查监测评价工作。

“接下来,浙江将进一步完善思路,聚焦需求、强化应用,力争多出成果,最终形成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浙江样本。”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张佳表示。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