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06-08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山海金(二)|浙江也有红树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引种史,我们成功了吗? | |||
|
|||
浙江是陆域小省,却是海洋大省。 我们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向自然要资源的过程。 如何处理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0年,钱江晚报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开启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系列主题报道“山海金”。
今天是6月8日世界海洋日。中国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浙江也有红树林吗?在哪里?小时新闻带你走进浙江的“海上森林”。 它能净化海陆空,还是抗台的生态神器 1957年,温州乐清西门岛几位渔民出海归来,从福建带回一种叫“秋茄”的植物。 它们貌不惊人,长得和普通灌木差不多,但刮开树皮,枝干会渗透红色的汁液。 秋茄就是我们常说的红树林中的一种代表性植物。而红树林,则是地球上一种古老的生物群落。 乐清西门岛红树林 它们长在海边潮起潮落的地方,不惧风浪,又耐盐碱,是地球上唯一的水生森林系统。 红树林的出现,在浙江,可上溯至冰川纪前的远古时代。 之后,因为冰期而在浙江消亡的红树林,1957年是首次回归。 作为独立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它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机碳库。 在台 风频繁光顾的东南沿海,红树林能抵御风浪、减缓水流、促淤保滩,是保护海岸线的生态屏障。 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灾难,而有红树林保护的村庄却安然无恙。 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入海洋,红树林还能净化海水,防止赤潮发生。 它还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 有科学统计,红树林中记录到的水鸟,占我国水鸟种类的80%;红树林附着的丰富藻类,能为鱼、虾、蟹、贝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 经过多年的自然繁育,当初乐清渔民带回来的122株秋茄,发展成了面积近十公顷的海上森林,吸引了无数黑嘴鸥在此栖息越冬。 跨越半个多世纪大量引种栽培,浙江的红树林却越来越少 红树林是好东西。 不过,它们嗜热,喜欢生长在海南那样的热带地区,红树林中最耐寒的树种当属秋茄。 由秋茄种子发育而成的胚胎,长得像迷你的茄子挂在树梢,它们掉到滩涂上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新的树。 红树植物秋茄 人工种植秋茄,只要从树上收集成熟的胚胎,一株株插在滩涂地上就能成活。 于是,上世纪50年代末,浙江开始大规模引种秋茄造林,温州地区的鳌江、飞云江、瓯江、乐清湾都种上了红树林,连宁波象山港和舟山群岛也纷纷引种红树林。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浙江再次掀起海岸防护林建设高潮,温州、台州,甚至宁波又大量引种秋茄。 根据浙江有记载的10多次红树林引种统计来看,累计的种植面积有1370公顷。 红树林生长速度不快,秋茄一年可以长高20-30厘米,随着潮起潮落,泥沙淤积,每年目测到的树苗生长速度会更加缓慢。 红树林对水中的氮磷、有机物质和有毒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和固定作用。 温州树排沙岛 比如,在温州树排沙,近年新栽的千亩红树林下的土壤,曾经长期遭到附近工业废水的侵蚀。 如今,我们看到湿漉漉的滩涂上,跳跳鱼在欢快地蹦跳,招潮蟹从一个个小洞眼儿里探出身子,远处,几只白鹭在碧绿的红树林树丛上方掠过。 涨潮蟹 可惜的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这些辛辛苦苦人工种植的红树林,保存至今的不足20公顷。 曾经优美的“海上森林”西门岛,最终仅残留0.2公顷红树林。 在温州龙港鳌江口南岸,有一片上世纪末人工引种的200亩红树林,在经历2008年大寒潮后依然坚挺,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片红树林。 温州龙港鳌江口红树林 这里的秋茄树高的有3-4米,它露出泥土的部分有多高,就意味着土下的根系也有同样的长度。 这种神奇的树根可以在含盐量很高的海水中吸取水分,又能冒出地表呼吸空气。 纵横交错的树根保护了滩涂,净化了水质,为浅海鱼群和软体动物营造了觅食和繁衍的宝地。河鳗、河蟹、江鲫等瓯江洄游动物都重新在此出现。 人类活动、物种入侵……红树林何去何从 如此大规模地造林后,红树林为何还是会消失? 浙江省人工红树林研究专家、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陈秋夏博士道出了其中原委。 我们先从乐清湾西门岛的红树林说起。这片红树林大面积消失,主要是受上世纪60年代以来,堤塘改建和围塘养殖的影响。 红树林最佳生长环境是中潮带和高潮带,而海边堤坝的建设大多在中潮带以下,建设中,红树林首当其冲地遭到破坏。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渔民进入红树林捕捞鱼蟹和贝壳,有意无意会折断红树林幼苗,造成苗木大量死亡,造林的成活率极低。 海岸白色垃圾 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位于近岸海区,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许多白色垃圾和黑色污染在水流的作用下,对苗木造成机械伤害,导致了红树林的死亡。 互花米草 上世纪80年代,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沿海,它生长迅速,侵占力极强,蔓延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控制能力。 和互花米草一起生长的红树林,会迅速被草丛淹没,无法生长,而清理互花米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过去,我们只知道造林,却疏于养护,更没有对红树林北移适应性有科研投入,导致几十年来的努力几乎都付诸东流了。 新增3000余亩红树林,“海上森林”未来会更美 现在,温州龙港鳌江口还保留着大片的红树林,但是,这些生态精灵们的生存空间,仍时时面临着互花米草入侵的危险。 研究人员们还需要攻克的,是红树林北移浙江后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变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从2007年起,陈秋夏带领的科研团队陆续从福建引种了10多种红树林植物,在浙江做适应性试验。 连续坚持了三年,大部分红树植物品种在冬天都冻死了,表现最好的还是秋茄。 这些年,也有地方从福建等地购买秋茄胎苗移栽到浙江,但成活率均不高,原因是福建红树林植物种群的抗寒性比较弱,没有在浙江经过长期驯化,直接栽种无法适应。 于是,一直生长得很好的龙港鳌江口红树林,便显得十分珍贵了。 2018年,鳌江红树林通过省级良种认定,每年可培育秋茄胎苗300多万株。 研究发现,浙江可以栽培红树林的区域仅局限在乐清湾以南,覆盖了温州、台州两地,再往北进行人工红树林的栽培,目前技术上还不成熟。 要让红树林顺利回归乐清湾,就要先“干掉”互花米草。 斩草要除根,陈秋夏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除掉互花米草的解决方案,把一株株秋茄栽到了龙湾树排沙岛、苍南沿浦湾、洞头霓屿岛、玉环茅埏岛、温岭钨根镇等多地。 浙江人工红树林分布 近年来,浙江已经累计种植3000多亩红树林。 特别是正在进行蓝色海湾整治二期工程的洞头列岛,目前,正在打造集生态修复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万亩级红树林天堂。 洞头蓝色海湾 在浙江,红树林应该如何科学栽培和养护,如何有效控制它的生长密度,让人类能够亲近“海上森林”,以及进一步开发它科普教育、生态养殖等方面的功能,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努力研究的课题。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对浙江来说,这意味着红树林的生长带也将逐渐北移,未来浙江可栽培的红树植物种类,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