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6-19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山海金(三)|碧海沙滩红树林,浙江这个风情小岛,承包了你对海洋的所有幻想
发布日期: 2020-06-19 08:46 浏览次数: 字体:[ ]

上世纪70年代,一部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在全国热映。

影片中英姿飒爽的女民兵们,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浙南温州的一座海岛——洞头。

如果,你对海洋的幻想,是碧海蓝天,还有沙滩美食。

那么,加上浓浓的客家风情,还有梦幻红树林的洞头,是不是会让你心驰神往?

前几天,小时新闻记者出差来到洞头。

临走前,有位朋友对我说,前几年,我去过洞头,感觉不怎么样,不知现在如何?

曾几何时,洞头只是个其貌不扬小岛,岛上居民主要靠出海捕鱼和养殖紫菜、羊栖菜为生。

得益于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这几年洞头变化巨大。

出差回来,我很自信地对朋友说,现在的洞头,能满足你对海洋的所有幻想。

今天,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小时新闻联合推出的“山海金”系列报道,到了第三期。

我们要带你走进浙江的蓝色海湾——洞头列岛,讲述这座海岛的“沧海桑田”。

海边500元/年出租的小破房,年租金涨到18万

很多人不知道,洞头,其实是个客家风情小岛。

岛上55%的人,讲客家话;45%的人,说温州话;还有25%的人,既说温州话,也讲客家话。

走在棕榈树摇曳的街头,还有熙熙攘攘的滨海大排档,咸咸的海风中,时常夹杂着闽南语的歌谣。

岛上的东岙村是最早开发旅游的村庄。

夏季,这里游人如梭,村中几乎家家都经营民宿。

海边的东岙沙滩,街头的七夕古巷和妈祖庙,都是游客们热衷打卡的网红景点。

东岙村的妈祖庙和七夕古巷

村委会主任洪求伟,家里也开了几间房的小民宿,每年能给家庭增收三四万元。

村中家里房子多的人家,光靠经营民宿,这几年每年少说也有20-30万元的营收。

最近,周杰伦的奶茶店正在跟村里洽谈,打算也在沙滩边开家店。

如果时光倒退到5年前,东岙村全然不是现在的模样。

那时的海边,没有沙滩,满眼都是石砾。

村里人没什么经济收入,海边也没有游客。

东岙村村委主任洪求伟

洪求伟指着海岸边的悬崖说,过去海滩最靠近悬崖的地方,是一栋破房子,里面住着一个老人家。

每次刮台风,破房子因为基础差,老人就会困在屋里,等着村里人去救。

老人留了一间房自住,其它的出租给渔民放渔具。这样,一年能收500元的租金。

2015年,村里人听说,政府要改造乱石滩,打造人工沙滩。

一时间,小渔村沸腾了。

有了海滩,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

能看到沙滩和海景的房子,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

曾经的海边小破房,已改建成惬意的民宿

很快,就有人看中了村里最靠海的那栋破房子,想长租下来改建成特色民宿。

年租金500元的小楼,瞬间涨到了18万元/年。

那个年代,借钱也要造房子,沙滩因此秃了

“是哪个冤大头,愿意花18万/年租老头的破房子?”

这个人,名叫颜峥嵘,是在外创业多年的70后乡贤。

花这么多钱,租下海边小破房15年。

颜峥嵘看中的,正是家乡再造海滩,进行蓝色海湾整治所释放出的旅游商机。

回乡创客颜峥嵘

在颜峥嵘的记忆里,曾经的家乡虽然交通闭塞,但儿时的岁月中,有脚踩金色沙滩,头顶蓝天白云,远眺蔚蓝大海的美好记忆。

如今,蓝天白云大海还在,沙滩却不见了,只剩满目疮痍。

环境的改变,是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的。

过去,海岛上的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开山挖石造的石头房子。


人称海岛十八怪之一的石屋顶上压石头

夏季经常遭遇台风,石屋上的瓦片会吹走,于是各家都要在房顶瓦片上压石块。

老石屋年代久远,里面很多不通水电,村民们纷纷新建住得更舒服的砖瓦房。

那个年代,家里有钱的,要造房子;家里没钱的,借钱也要造房子。

大家都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省点建筑材料费,岛上的沙滩,就成了天然采砂场。

人工修复的东岙沙滩

谁家造房子缺沙,就上海滩挖一点。

你一点,我一点,不要钱的沙子随便挖,岛上一片片沙滩,没几年,就全秃了。

家乡变了模样,颜峥嵘不免有些感伤。

大学毕业,他先后去北上广、珠三角闯荡,赚下人生第一桶金。

很少回岛上,多年后偶尔回乡,颜峥嵘感觉到家乡的改变,这点燃了他回乡创业的念头。


颜峥嵘团队打造的其中一家民宿

学建筑出生的他,和朋友们合资,如今已在岛上打造了三家“左舍”系列民宿。

基本上,海滩重建到哪里,景点打造到哪里,他家的民宿就开到哪里。

每年四五月份,洞头的海水受洋流影响由黄色转为蓝色时,民宿的生意就开始火爆。

4月到10月,周末的房源要提前一周预定,五一、十一长假至少得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

渔民渔嫂洗脚上岸 老式石屋焕发青春

温州人似乎从来都不缺少商业思维。

品牌民宿的成功运营,让岛上渔民、渔嫂看到了商机,大家纷纷洗脚上岸,开始投资经营家庭式旅馆。

在洞头知名的民宿一条街上,聚集了30多家面朝大海的民宿,经营者都是当地渔民。

这里的客房,布置得温馨舒适,每晚房价只要200多元一间,更适合工薪阶层消费。

渔嫂张素萍,是这条街上第一批开民宿的。

去年,她在街尾又投资了40多万元,新开了第二家民宿。

客人通过订房密码自助入驻,自己去附近菜场买点海鲜,民宿的厨房,还可以免费开火烧饭吃。

洗脚上岸开民宿的渔嫂张素萍

这两家店,平时都是张素萍一人包干打理的。

看着家里生意不错,今年丈夫决定不再出海,和妻子一起专心经营民宿。

不过,和喧闹的海滩、民宿一条街相比,有人更喜欢静谧的旅行体验。

曾经被大家嫌弃的老石屋,也因为海岛旅游经济重新焕发了青春。

洞头白迭村


藏在海岛山坳坳里的白迭村,交通有些偏,村庄却保留了大量老石屋。

因为这份特别的气质,村子被独具慧眼的投资客相中,整村开发民宿。

目前,村里好几栋空置的石头屋,被丽水的几位商人整租了20年。

房子保留石屋原貌,只对内部进行现代化装修。

在旅行平台上整栋租赁的房价,每晚从4000-8000元不等,很受公司团建客户的欢迎。

白迭村还一些老石屋,依然有村中老人在居住。

村里觉得,他们才是整个村庄最宝贵的旅游资源。

因为,老人们平时在田间耕作的场景,才是海岛最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和乡愁记忆。

白迭村的老人

颜峥嵘的第三家民宿,去年5月1日试营业,选址在新修复的韭菜岙沙滩旁。

除了住宿,门口还有酒吧,海岛婚纱摄影,海岛贝壳画工作室,本地海产和洞头小吃。

像猫耳朵、团结一致、蛏子羹、鱼圆、泡叽、咸饭、紫菜丸这些本岛特色小吃,饮食店人均20-30元就能吃饱。

逛一逛旁边的海产店,还能买到本岛养殖的紫菜、羊栖菜、大黄鱼等海产伴手礼。

颜峥嵘和他身后准备改造的老石屋


受白迭村的启发,今年颜峥嵘也开始着手改造民宿附近的几栋老石屋。

似乎,老石屋这种返璞归真的旅行体验,更能打动都市人的心。

采访札记·洞头,心之所向

洞头,不太像浙江的其它海岛。

它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岛上的东屏村,有座陡峭的崖壁,叫半屏山。


洞头半屏山

半屏山的另一半,在台湾的屏东。

两山隔海相望,仿佛寄托着无尽的乡愁。

采访时,我结识了两位在岛上工作的90后青年。

家住温州市区的黄家驹,每天开着一辆半旧小汽车,要花3个小时往返单位和家里。

问他为什么留在岛上工作?

家驹的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在海边开车的感觉,早晨看得见日出,下班有日落和满天的霞光。”

大海可以让人忘记忧愁,忘掉烦恼,但修复已经受伤的海湾,却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

烫着卷卷刘海的陈增成,是洞头蓝色海湾整治年轻一代的践行者。

我们开车去白迭村的路上,经过一个卵石滩,滩边小山坡,有新修的游步道。

陈增成说,这是我们蓝湾整治修复的一处海滩,这里不适合做人工沙滩,我们就设计了卵石滩,清理了海岸垃圾,还在山上修了游步道。

蓝色海湾整治的一期,洞头主要完成了海洋环境整治,沙滩整治修复,以及生态廊道建设。

正在进行的二期,重点开展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等项目。

比如,洞头的霓屿岛,目前正在滩涂上打造万亩级的红树林天堂。

陈增成就打开手机,把前一天去红树林拍的照片给我看:小小的树苗,一排排整齐地长在滩涂上,满目绿意,生机勃勃。

霓屿岛人工红树林

不久的将来,洞头的海岸线,又会是什么模样?

洞头海洋生态与藻类研究院院长李昌达,描绘了这样一张生态海堤的蓝图。

滩涂上是人工打造的红树林,岸堤的石壁上种着紫菜和各种贝类。孩子可以在红树林湿地里,追逐小鱼小蟹嬉戏。

如今的洞头,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它变得更自然,正在朝着那个我们心之所向的地方奔跑。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