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5-15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因为这项工作,这个市获奖用地指标2000亩!
发布日期: 2020-05-15 07:47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杭州市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而获得2000亩奖励用地计划指标。

“上下内外”:强化要素保障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向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修订完善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要素集聚高新产业链。全市域高标准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鼓励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持工业楼宇建设,工业用地容积率宜高则高,创新“零地技改”过渡性项目规划用地审批。

“向下”,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形成总规、专规、控规三级规划体系,开展杭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出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构建杭州市地下空间基准地价体系,推动轨道交通用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国家试点。

“向内”,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用地“增存挂钩”,开展“降存控新”专项行动,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督促供而未用土地开工,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全市域城中村改造攻坚,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杭州市城市总体设计,探索城市郊野单元控规管理,创新产业发展单元规划。

“向外”,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优化全市产业平台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编制全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采取“货币资金、发展用地、建成物业、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援建”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创新滨富特别合作区模式,推动市域范围内产业要素资源互补。


“读地云”:优化营商环境

杭州之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由始建于1958年的原国营双流水泥厂改建而成,总面积2351亩,主导产业涉及现代设计、新媒体等,空间利用率达到96%,其产值、产税和亩产税收是原双流水泥厂亩产税收的近600倍。

云上读地,要素信息全透明。全方位展示全市30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图、重点区块全景影像以及年度重点推出的国有建设用地电子手册。企业通过微信、钉钉扫描二维码,或是登录中国杭州、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门户网站找到杭州“读地云”入口,便可直接在网上查看地块的坐落、区位优势、周边配套、技术指标、产业导向、标准地要求、商务条件等具体情况,挑选心仪的地块。

网上交易,竞争环境全公开。升级标准地出让,深化“亩均论英雄”,优化产业用地管理,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实行工业用地线上“控地价、竞贡献”出让模式,即在地价达到上限后,竞亩均税收,贡献大者得。

线上签约,服务企业全环节。企业竞买成功后,既可以选择线下签约,也可以选择线上签约,即不到现场签订成交确认书和土地出让合同,直接通过在线平台,网上操作,快速完成土地出让合同的签约、公证等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缩短办事时间。

码上监管,数字赋能全协同。构建数字赋能协同监管模式,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建设项目开竣工、投入产出等要求,组织评价考核。强化监管责任,依托“土地码”,部门协同,联动赋能,承诺兑现与差别用地、企业信用、产权管理、融资贷款等全方位挂钩。


“一地一码”:提升治理能力

给土地赋码,让数据赋能,以“一块地”为对象,以“土地码”开发应用为关键,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数据共享为手段,构建一块地从项目生成、审批、验收、登记到监管全生命周期的多部门协同服务平台,推进部门之间和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净水厂,占地面积仅74.2亩。该项目采用全地埋式技术,污水处理全程在地下进行,地面高标准建设市民公园。

集成三大平台。立足“一块地”规划建设全过程,集成“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和不动产登记三大平台。强化在线协同,形成可追溯的工作协同链、可挖掘的数据资源库和可拓展的场景应用圈。

归集共享数据。深度挖掘数据需求,将共享业务数据汇集到协同服务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一地一码”全链条管理数据仓,实现数据的精准化提取和精细化管理。

开发“土地码”。给土地赋码,将“一地一码”作为唯一身份识别码,贯穿规划、用地、不动产登记全过程,实现一块地数据信息“一码归集”,用地服务“一码管理”,企业权益“一码证明”,宏观决策“一码辅助”。

重塑业务流程。以数据协同共享为支撑,在全链条视角下,以最方便群众为出发点,重塑业务流程,推进事项整合,释放高效审批红利。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