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自然资源灾害防治 > 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5-13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防灾减灾日︱海洋灾害篇
发布日期: 2020-05-13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5月12日是

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的主题是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每年汛期

浙江省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频发高发

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这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天

让我们来看看

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

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应对灾害防治这场大考的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始终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的工作理念,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警戒潮位核定、渔港防台风等级评估等工作,初步建成了全省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海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千里海岸防御线 外防内守保平安

浙江省海岸线总长6630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长2134公里,海岛岸线长4496公里,丰富的岸线资源是浙江的重要财富,但是带来财富的同时,海洋灾害却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威胁。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就要对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整治提升,为群众筑起生命“防御线”。

为此,浙江省组织实施了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三年行动,创新开展了海洋灾害隐患整治、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和海洋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创建三大行动。2019年,我省累计完成了484处海洋灾害风险隐患区复核和56处一类风险隐患区的整治(或核销),划定了18个风暴潮重点防御县,建设了7个海洋减灾县(市、区)和35个海洋减灾社区。

平湖警戒潮位警示桩

海洋生态防护线 监测诊断护蓝海

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日趋频繁,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承载压力持续加重。被喻为“红色幽灵”的赤潮是浙江频发的海洋生态灾害,多年来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水养殖业带来了较大影响;被视作“新型环境问题”的海洋微塑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全面呵护国土蓝,就要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体检,为群众筑起生态的“防护线”。

浙江省不断强化早期预警监测,在全省划定的6个赤潮高风险区开展高密度预警监测,构建了赤潮志愿者监视监测网,全方位开展赤潮灾害监视监测工作。通过应急监测机制的建立,在赤潮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赤潮生消时间、漂移路径、影响范围及灾害风险,为灾害预警、处置和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浙江省在三门湾、乐清湾、杭州湾、象山港等地区开展了微塑料试点监测,收集微塑料基础数据,掌握微塑料种类、数量及来源,更加科学地分析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为推进我省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海上安全防守线 精准预报促发展

浙江省沿海航线密集繁忙,渔船量大面广,商船渔船航线交错。高峰期每天有5000余艘大型轮船和近2万艘渔船在海上活动,海上安全形势复杂,海上安全事故频发,近十年来,海上作业因灾死亡年均达到22人。要保障沿海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就要加强海洋观测预警和服务能力,为群众筑起海上安全的“防守线”。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2019年,浙江省更是打造了全国第一家省级海洋预报专业综合服务网站——“浙江海洋预报网”(www.zjocean.org.cn),集海洋“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推出100个海岛、9个滨海旅游区、9条航线、5个重点海水浴场、4个休闲渔业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和10个中心渔港、13大渔场、452个渔区的精细化逐时预报产品。台风影响期间,“浙江海洋预报网”全天24小时更新海浪风暴潮预警信息及实况数据,及时向沿海社会公众、企业及海上生产作业人员传递预警和避险信息。


海浪警报信息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