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20-04-27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两山”理念:照亮“浙”里生活(余姚篇)
发布日期: 2020-04-27 09:15 浏览次数: 字体:[ ]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日前,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写并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余姚市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成功入选。

梁弄镇四明湖滨水湿地

余姚市梁弄镇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生态、红色资源与富民产业相结合,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生态旅游、会展、民宿等“绿色+红色”产业,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晒晒成绩

“人+大自然”

形成以四明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梁弄镇森林覆盖率达71.68%,林木绿化率72.25%,为区域提供水源涵养、净化空气、除燥降尘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梁弄镇四明湖湿地公园——红杉林

梁弄镇四明湖滨水湿地

形成以四明湖水库和四明湖省级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库塘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胜地,野生鸟类和爬行、哺乳类动物的数量逐年增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红色”

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梁弄镇积极发展红色教育培训、生态旅游、会展、民宿等“绿色+红色”产业。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来这里的培训人数达到3.3万人次,这里已成为浙江省内红色培训和旅游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2019年,来梁弄镇的培训人数突破15万人次,其中仅健峰培训城的培训人数就达到3万余人次,经营收入1.9亿元。此外,中国机器人峰会在该地永久落户,梁弄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上山、投资进山”的最佳目的地。

“生态+产业”

凭借“好山好水好生态”,梁弄镇积极发展矿泉水产业,吸引浙江百岁山食品饮料公司投资建设百岁山矿泉水项目,2019年实现产值2.5亿元,上缴税收5600多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梁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已建成40余个水果采摘基地,总面积达到3500亩,水果采摘季节的日均客流量达到3000人次。2019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8元,同比增长14.8%;村集体经济增收2500多万元。

分享努力

“一个规划”

梁弄镇农村宅基地复垦——钱库岭梯田

梁弄镇农村宅基地复垦——钱库岭梯田

全面调查镇域空间用地现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精心编制《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域规划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域设计生态、业态、文态、形态的保护提升,全域布局农地整理、耕地垦造、村庄迁并、产业进退和生态治理等整治工程,全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共8.38万亩,占全域面积的66.56%,真正做到“一个规划”统领全镇域发展建设,“一张总图”指挥生态型土地整治,打造集农田、湖泊、河流、湿地、森林等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于一体的生态价值实现最优空间布局。

“一个理念”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环境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力度,着力提升国土空间生态效益,探索出一条增加生态产品、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石多鸟”新路子。以四明山作为区域生态核心,镇北开展水域及湿地的生态修复,搬迁环湖工业企业20家,腾退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型产业;镇区以提升人居环境为主,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截留和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以农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恢复耕地生态系统,新增耕地近3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既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提升了耕地生态功能和耕作能力;南部加强生态林地维护,整治畜禽养殖场所200余家,建成四明山百里风光带、四明湖滨水生态湿地等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四明湖水库及环湖机器人峰会中心、四明湖开元度假村

“一个平台”

余姚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党政主导、村居主体、社会参与、一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搭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要素统合平台,聚合资金、政策和土地等各类发展要素,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低效用地再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优势,盘活土地资源,腾退的空间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康养等生态型产业。先后投入1.5亿元保护和修缮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新建游客中心和配套设施,打造浙江省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整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土地开发整理等各类资金近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近30亿元,打造民宿、会展、培训等产业业态,形成多模式、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