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437/2020-10101127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11-16 | |
发布单位: | 省自然资源厅(省海洋局)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重点工作 | |||
|
|||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实践有新高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的指示精神,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厅提出的“面上调研理思路、全面调研破困局、局部调研解难题、点上调研抓示范”、查找“五个远远没有到位”突出问题等做法,得到了中央指导组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要素保障和服务有新提升。2019年,全省批准建设用地37.93万亩,供应建设用地45.58万亩,保障建筑石料、石灰岩资源4亿吨,处置完成历史围填海空间6500公顷。全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56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6.10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9.90万亩,处置闲置土地6180.63亩,完成“三改”1.5亿平方米,拆违1.3亿平方米。出台《关于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停止收取土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为企业降本减负。 (三)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有新成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提出了“分级分类型、全域全要素、全程全方位”的“浙江方案”,做好过渡期规划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垦造和补充耕地14.31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04万亩,落实生猪养殖设施用地5033亩。组织开展2018年度卫片执法检查,省政府约谈11个违法用地重点县(市、区)和2家业主单位。全省实施410个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面积1140万亩。完成海岸线整治修复107.12公里,温州、台州成功申报2019年国家“蓝色海湾”项目;完成围填海现状调查和未确权已填成陆区域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方案制定;推荐55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支持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和安吉“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钱塘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起步良好。 (四)自然资源产权改革和管理创新有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完成并上报县级国土三调成果,调查成果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得到了陆昊部长和王广华副部长的批示肯定。省两办印发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分工方案。全省符合农房登记发证条件的确权登记率已达96%,发证率76.2%。推进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便利化行动,实现不动产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台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办理政策;省级以上平台共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1251宗、6.03万亩,实现100% “标准地”供地;我省建设工程项目“综合测绘”改革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得到充分肯定。省本级服务事项“网办率”、“掌办率”分别达100%、84%,跑零次率达91%,数字化转型工作排名2019年度省级部门第5位。 (五)服务群众保障民生有新作为。“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全面收官,全省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5664处。率先推出省级海洋预报网,完成海洋灾害隐患区复核484处。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灾率、地勘安全事故控制率均保持在历史最好水平。全力应对超强台风“利奇马”,第一时间出台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六条政策措施,自然资源部支持追加我省预留指标3167亩用于灾后安置,温州永嘉县山早村受灾群众近日已陆续搬入新居。严格执行住宅用地供应五类调控目标管理,落实各类保障房用地1.83万亩。德清县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顺利推进,召开省海洋科学院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信访积案和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年来,全省地勘系统加快转型,在服务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勘产业经济等方面成效明显,预计全年完成总产值125.54亿元、实现利润5.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8.3%。林业改革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林业综合改革、国土绿化美化、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森林灾害防控、现代林业经济等取得新的进展,北京“世园会”浙江展园、展区分获组委会最高奖。 二、关于2020年自然资源重点工作 今年全省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目标,聚焦“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抓党建、促发展、保生态、惠民生、强改革、打基础”上求突破,争当部门治理现代化排头兵,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新贡献。 (一)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 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聚焦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实施监管三大环节,解决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约束性、时效性、权威性等六个问题,推进规划体系、空间布局、技术标准、审批流程、信息平台、实施机制的“六统一”,实现“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求真务实抓好“国土三调”和耕地保护。开展“三调”统一时点更新调查和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全省启动150片集中连片的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划定百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施万千生态造地10万亩。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加强国土空间保护和修复。选择省内重要自然生态空间和自然资源开展确权登记。制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和准入负面清单指南。编制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修复机制。深入推进国家“蓝色海湾”工程,新启动实施150个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申报20个全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大力推进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支持安吉“两山”试验区、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全域空间治理。积极推进湖州市、瑞安市等试点,开展城镇、工业、用海等空间协同治理。关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整合以及新一轮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主动对接盘活空间资源。 (二)优化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保障体系。 扩展要素容量。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纳入国家建设用地预留指标使用范围。积极调剂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好长三角跨行政区统筹用地指标政策。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力度,深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探索自然淤积区域科学利用。改善用地结构。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完善省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促进土地要素更多向高能级平台、重点城市群倾斜。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政策,协同推进连续3年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的企业土地腾退,全年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万亩。提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绩效的有效措施,确保“到2020年末,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量比2015年下降22.4%”的目标如期实现。降低用地用矿成本。完善制造业企业差别化用地机制,探索建立不同工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区域平衡”机制。坚持因城施策、分类调控住宅用地供应。降低用矿成本,突出以矿地综合利用为主线,做好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普通建筑石料矿产资源保障工作。 (三)以贯彻实施新《土地管理法》为重点抓好自然资源法制建设。 抓紧完善征地制度。抓紧建立综合区片地价、征收补偿标准、社保多元并轨、保障户有所居等一整套补偿保障机制,依法规范土地征收程序,防范化解新老交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风险。全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协同管理好宅基地。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把宅基地管好。 (四)全面落实“严起来”的执法工作要求。 抓好四项督察整改和三大整治行动。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耕地保护督察、“国土三调”核查督察、国家海洋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攻坚战,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回头看”。加快自然资源执法体制改革。推动组建省以下自然资源部门专业执法机构,推动执法重心向乡镇(街道)下沉,对高频、易发、专业性不强的自然资源行政处罚事项纳入乡镇综合执法。创新自然资源执法机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强势推进历史存量违法用地处置,将非诉行政案件执行情况纳入当地“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县(市、区)”考核内容。推行自然资源领域“互联网+监管”改革,争取在浙中、浙北、浙西、浙南区域设立4个执法技术支撑单位。 (五)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争取扩大省级土地管理权限,认真做好国家权限下放承接准备工作。常态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切实改变“工作碎片化、政策碎片化”现状。持续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综合测绘”“标准地”“标准海”改革,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完成全省特定区域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工作,建立特定区域白名单。创新企业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服务,建立企业不动产登记与纳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窗办结”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迭代建设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2.0版。开展不动产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试点。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按照“急用先行、点面结合、分步推进”原则,加快建设以“反映客观事实、体现国家意志、叠加多场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治理平台。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1:2000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省域全覆盖,全面升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制定自动驾驶基础地理信息规范。加快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高质量完成自然资源部平原区农用地生态评价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出台加快国有建设用地转让、出租和抵押二级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军地土地置换工作,指导杭州、宁波两市完成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深化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出资地质勘查工作。探索“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用海方式改革,适时修订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管理办法。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推进林业股份合作。 (六)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坚决守住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启动新一轮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围绕“识别一张图、研判一张单、管控一张表、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目标,启动乡镇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建立海洋灾害“三线”防控机制。构筑千里海堤防御线,建立沿海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常态化管理机制;织密海洋生态防护线,完善全省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网格化建设;扎牢海上安全防守线,确保24小时海洋灾害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0%。持续抓好森林防火。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夯实基础保障能力。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切实把全系统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抓深抓实抓细。特别是地勘系统要突出抓好施工安全,聚焦典型违章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逐一落实措施、加强整改,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建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工作机制,科学编制2020—2025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人才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纵深推进清廉自然资源建设五大行动,充分运用“四种形态”提供的政策策略,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