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9-03-18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十五年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发力,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硕果—— 千万村落尽显万千风情 | ||
|
||
走进浙江省建德市钦堂乡葛塘村,这个曾经“扁担挑不进、院落脏乱差、娶媳妇困难”的村庄,通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61.8亩,累计增加村集体收益725万元,建成了庭院精巧、道路宽敞、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向阳说:“是土地整治项目带来了收益,这让我们做事真正有了底气。”村民这样评价村两委:“3年干了30年想干的事。” 俯瞰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新家园。夏鹏飞 摄 葛塘村的变迁是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发轫于2003年的“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全面改造村容村貌,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浙江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15年间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领先全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强调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回首15年以来,浙江“千万工程”持续用力,农村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不仅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更通过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加法,促进了乡村振兴。 优规划 优化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千万工程”,规划先行。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浙江省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 在诸暨市浬浦镇马郦村,当地曾因村民外出打工或进城买房,出现较多无人居住的老危旧房,村庄“空心化”严重,闲置面积达100多亩。 作为全省首批试点的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村,以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启动区,马郦村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理念,重新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等各类规划充分融合。 根据规划,该村2760多亩土地按照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的目标进行建设。村东南的生态林是整个村的生态屏障;村中部是村民生活区,在该区块的建设中,将原有建筑规划为保留区、建新区和拆旧区;生产区则分布在村西部、中部区域,大部分用于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少量是工业仓储和旅游设施用地。 通过重新规划布局和整治,马郦村将分散的房屋拆迁复垦,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盘活了闲置土地,而且腾出了发展空间,吸引了投资项目。通过招商引资,香港中财集团看中了马郦村集中连片的500亩流转土地,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一个以仿古建筑酒店和休闲农业产业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区域。 据了解,结合乡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小微企业园规划等,今后两年,浙江要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2000个,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规划依据。 保重点 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用地 农民在丰收的土地上载歌载舞。俞爱民 摄 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让浙江农村“生长”出了一些曾经在城市中才有的配套设施——民宿、餐馆、接待中心、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探寻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农村产业用地政策跟上新步伐。 为集约精准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浙江省出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利用政策细则,完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分类管理办法,重点保障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异地搬迁等用地。 同时,专项下达农民建房指标,易地搬迁项目按人均80平方米保障下达;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链项目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乡村旅游的,按照3∶1奖励用地计划指标;对于部分面积较小、难以定位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允许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 在武义县,2017年启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原来乡村建设发展中,许多民宿、旅游用地因为在现有政策中找不到用地依据,而这个试点政策就是通过规范流程对一些项目用地进行规范,让合理用地的项目真正实现依法依规用地。 位于武义县大田乡大公山村的民宿“一水间”,原先是村里以设施农用地审批的一处养鹅场,因“五水共治”整治,退养的养鹅场转型为农家乐项目。该项目在城乡建设扩展边界以外,所占土地为农用地,所以不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法进行依法报批。 “原先的农村用地政策中是没有民宿用地这一分类的,通过试点政策,可以将‘一水间’这类民宿用地新业态,纳入到试点产业用地类型进行管理规范,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建设用地报批。”武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盘存量 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 2018年6月20日,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上宅村芋艿湾自然村村民袁兰娟家的1幢闲置农房,以改造一新的模样迎来了它的承租者。而租赁者绍兴上虞大通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天拿到了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证书,有效期20年。同样拿到使用权证的还有农户袁兰娟。对她来说,租赁给大通公司后,每年能拿到房屋租金1万元,从第三年开始,租金每年递增5%。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有的举家进城,有的选择创业,导致浙江不少农村出现了“空心化”,部分农房长年闲置。据初步调查,全省闲置宅基地(含闲置农房)占农村宅基地面积的4.36%。 激活闲置农房,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加农民住房财产性收入的有效路径。为此,浙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各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民宿、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 为激活农村闲置农房,绍兴市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对闲置农房通过回购、返租、入股及其他多种流转方式,由村集体实行统一收储和统一开发利用,采用出租、合作、合资等方式,引入工商资本共同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产业。 2018年8月22日,绍兴市上虞区发放了首张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登记证明。凭此证明,绍兴上虞大通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拿到了上虞农商银行的23万元抵押贷款。 “租赁使用权登记证明是连接银行贷款资金的桥梁,有了资金支持,我们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的新业态就更有信心了。”绍兴上虞大通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抵押登记,可以有效保障租赁双方权益,同时解决承租人抵押融资和银行资金安全问题。”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虞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虞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以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抵押方式办理融资,解决了农房抵押难、交易难以及租赁权可流转等问题。 据了解,绍兴市通过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目前,全市已引入开发建设项目600余个,吸纳社会资本近19亿元,激活闲置农房6600余幢,激活土地、山林1.3万多亩,带动农户就业8000余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00多万元,农户租金收入4400多万元,探索出一条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做加法 造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田园。石红岩 摄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中,浙江注重做加法,即“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空间修复、清洁田园、矿山复绿、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镇。2016年12月,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拆违控违”、治水“剿劣”、田园清洁、矿山治理、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田垦造等十大行动。 整治后的双浦镇,耕地块数从677个降至170个,平均单块面积从26亩增加到194亩;农村建设用地块数从525个降至86个,平均单块面积从36亩增加到88亩;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减少267亩,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194平方米降至122平方米,新增水田1283亩。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园区。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南部片区,面积34平方公里。2010年,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分散、农民居住分散等问题,吴兴区启动了八里店镇南部片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该项目共完成复垦面积1153亩,其中复垦新增耕地995亩;项目新建了紫金桥等6个农民社区用于农户安置,建新区总面积为1575亩,搬迁农户1325户。项目实施后,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原来户均占地0.77亩,现在户均占地降至0.48亩,户均占地比过去减少了0.29亩。 南部片区版图不断改写,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轮廓清晰。吴兴区打造约6.8平方公里的功能稻谷产业园、约6平方公里的瓜果蔬菜产业园、约3.67平方公里的特种水产养殖园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如今,功能稻谷产业园累计建成面积1.02万亩,促进了土地集中连片;特种水产养殖园加快“大好高”项目引进,园区累计建成面积5500亩;瓜果蔬菜产业园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建成面积9000亩。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旅游。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伫立在海拔340多米、约1.8平方公里的台地上。曾经,这里空守美景,鲜见游客前来,原因是村貌破旧,违建乱搭,基础设施落后,进村的大巴车都掉不了头。 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上马,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的试点推行,仅几年光景,下岩贝村就提升了整体的颜值。 美丽风景带来“美丽经济”。据介绍,2017年国庆期间,下岩贝村来了约4万名游客,木栈道成了露营场所,支起180多顶帐篷。现在村里有民宿和农家乐13家,生意最好的民宿一天的营业收入达到上万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提升。“进村捂鼻头,出村摇着头。”前几年,在外人的眼里,苍南县中对口村的环境绝对是差评。如今,中对口村道路整洁,滨水公园草坪中缀有鲜花,亭台楼阁和绿树相映,文化礼堂、村民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齐全。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从2014年起,中对口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用地复垦工程、农村住宅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步骤是先拆旧后建新,推进农房集聚。全村共拆除违章建筑2.35万平方米,危旧房300间;新民居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93.4亩,共计房屋934套。 污染源主要来自河道边的小企业。2013年,村里痛下决心,拆除了这些小企业,开展河道治理,打下木桩固堤,清除淤泥,种花栽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古村保护。松阳县象溪一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年的古村不仅居住环境差,还存有大量危房。 2009年,象溪一村启动旧村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跟进。项目拆除了60多幢危旧房,利用溪滩地建新房,复垦了近30亩宅基地。新房统一规划建设,休闲公园、文化礼堂、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松阳县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保护和恢复“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在核心区严控建新房,对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 如今,村里新建的幢幢楼房,依旧保持了古朴风貌,与古建筑融为一体。据介绍,小到房屋建设的单体设计,大到村庄的整体布局,村里注重与传统文化承接,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地域文化进行建设。 村里用老屋拆下的、寓意丰富的50座石门,组成“忆古寻梦”广场公园,为后人留下历史印迹,用老瓦片、老砖头、老酒坛垒起的“三片墙”富有韵味。2015年以来,象溪一村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 布新局 促进乡村有机更新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已成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农村有机更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平台。 把生态修复作为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的具体抓手,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产业平台,谋好乡村振兴新篇章。2018年,浙江省启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已实施第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50个,涉及148个乡镇(街道)、657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08万亩,计划总投资339亿元。 三年目标推进,首年开局良好。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统计,到2018年底,15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有123个工程已开工建设,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7个,面积13.8万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265个,面积2.27万亩;旱地改水田项目104个,面积1.41万亩;垦造耕地项目228个,面积3.97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48个,面积0.98万亩;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项目21个,面积1600亩。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浙江将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在去年150个工程项目基础上,今年再启动实施200个以上工程,以促进乡村有机更新,实现美丽蝶变。 工程的场景相同,风景却不同。随着三年行动的实施,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