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9-03-15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建设海洋强国 | ||
|
||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建设海洋强国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令人振奋。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日益显著,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应当加快步伐。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1王启尧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部署,既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重要论述的贯彻落实,也是坚持陆海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主席王启尧说,发展蓝色经济,应着力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方面推动新突破。要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转换,加快海洋开发空间格局转换,加快海洋产业发展路径转换。 2张术平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指出,与陆域经济相比,海洋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资规模大、项目周期长、回报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增强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制定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立得住、能管用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张术平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督导和协调各地尽快建立经略海洋的规划体系。目前海洋新兴产业、业态发展迅猛,有关部门应主动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抓紧研究制定各个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同时加快实施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蒋兴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说,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我国在海洋方面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海洋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他建议,我国应加大向海洋要资源的力度,比如发展远洋渔业,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等。 4莫照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指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她建议,重视加强海洋牧场关键性技术研究,有效支撑我国海洋牧场科学发展;建立海洋牧场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牧场水质监测、牧场环境灾害预警、牧场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和管理体系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达优势,建立集合监测、科研、管护、补给、旅游等功能的海洋牧场多功能服务平台。 5沈满洪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指出,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相关统计数据是进行产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前提。目前,我国的海洋经济数据存在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建议国家把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共同推进海洋经济统计指标规范化,为蓝色经济发展服务。 6连玉明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和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徐英带来了共同的建议:推动建设环渤海大湾区,加快环渤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最大化发挥湾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做好生态保护 实现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1何广顺 “我注意到,关于海洋经济,今年的报告中表述为蓝色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说,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加强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更加强调海洋的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是蓝色经济的本质所在,也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2蒋兴伟 蒋兴伟也指出,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海湾都存在生态退化问题,应当全面推行湾长制,并将湾长制与河长制对应起来,加强重点流域和海岸带综合治理。 3沈满洪 沈满洪说,以杭州湾为例,应从国家层面将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予以谋划,统一组织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治理方案。建议实施长江全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排放标准,尽快从源头实施管控;巩固提升入海排口、入海河流整治成果,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联系,实施资源和监测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并“双管齐下”,以经济手段激励海洋环境保护。 4蒋和生 “加强滨海湿地管理和保护,维护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启动滨海湿地保护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健全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制度机制;加大新建保护区与已建保护区管护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的生态补偿工作。加快建立统筹全国滨海湿地的生态补偿机制。 5蔡冠深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但要在GDP、科技等方面发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向世界其他几大湾区看齐。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及早编制大湾区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形成责任到人的区域环境管理新模式;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企业家参与投资,共同推动在大湾区实现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技术研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先进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金融、环保产品展示和交易为主体的环保服务业,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支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 筑牢发展基础 提升海洋硬实力和软实力 1胡可一 “船舶等海洋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说,近年来,我国船海工业的设计水平、建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结构性产能过剩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创新驱动力的不足、智能化制造水平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严峻事实。他建议,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研究、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提高我国船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基础。 2成平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指出,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我国深远海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上运输持续增长,遇险事件不断增多,海上救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求的应急任务更加艰巨。面对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目前海上救助人员的分配待遇却与之不相匹配。她建议,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海洋救助能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在国家现有的风险作业津补贴范围内,增加专业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等特岗人员的风险津补贴项目;并参照消防队伍转制后有关政策标准和规定,建立海上救捞人员奖励制度、各项优惠政策、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等。 3骆沙鸣 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建设,应大力推动海洋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海洋文化的基础研究,以海洋文化为纽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 4贺云翱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所所长贺云翱指出,我国全民海洋文化意识尚未形成,急需通过持续性的海洋文化活动予以推动,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中国海洋文化节 ”,借助国家级平台,利用国家级资源,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以全面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海洋事业发展的氛围。“中国海洋文化节”还可邀请“一带一路”沿线海洋国家和城市参与,将文化节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传播以及产业合作的平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