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9-03-14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强村富民,嘉兴“飞地抱团”招数灵 | ||
|
||
嘉善县大云洋桥村村民顾卫东一家五口,父母分别超过了60岁和70岁,家里还有8亩地,在最新一次分红中,他收获了5100元大红包;去年,凭借“飞地”,平湖市曹桥街道孔家堰村收入155.6万元,占当年村集体收入的64%;今年初,海宁马桥街道柏士村折现1700万元入股6村抱团项目——马桥汇腾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待项目2020年竣工投产后,每年至少能获得10%的保底分红……嘉禾沃野之上,强村富民的浓厚氛围真切感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收不能停步”。农民增收,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嘉兴持续升级在全省首创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的品质和内涵,使其成为强村富民真正管用的招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97个,涉及1227村次,其中薄弱村448村次,项目总投资92.8亿元,收益率普遍达到8%至12%,实现了县域抱团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务全兜底。 每村每年可获得12.5万元的经营性收入,这是丽水市青田县156个村今年最大的“盼头”。这笔收入得益于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而对于平湖来说,这样的项目则补足了用地指标短板、拓展了发展空间、缓解了用工紧缺、夯实了产业基础。这是嘉兴市起步最早的跨市“飞地”产业项目。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市跨市、跨省已商定合作的“飞地抱团”项目有4个,除了平湖与青田,还有桐乡与龙泉合作的濮院羊毛衫产业园“百村抱团”项目,嘉善与庆元、九寨沟合作的300亩“飞地抱团”项目,以及海盐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党群创业辅助合作项目。 实施对口帮扶、合作共赢的跨市、跨省“飞地”产业项目是嘉兴市“飞地抱团”发展模式的4.0版和5.0版,往前还有单村发展物业经济的1.0版,镇域联建发展优质物业的2.0版,通过县级优质发展平台跨镇建设高标准高收益物业项目的3.0版。如今,这一发展模式已经升级到了6.0版,也就是带动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邀请低收入者成为持股人。据统计,2018年全市集体经济股份分红村261个,分红额达到1.2亿元。 “近年来,嘉兴市以实施‘强村计划’为引领,深耕‘飞地抱团’发展模式,不仅壮大了村级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要素高效配置和产业转型。”嘉兴市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说。 “村子不见工厂,却也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在嘉善县大云镇的德国工业园,有一块50亩的土地,由该县22个村“飞地抱团”发展,这些村共投资78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按每月每平方米15元左右出租,政府每年按村投资额的10%保底返还,每年至少可返还租金780万元。结果厂房还未建成就已经全部出租,既实现了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规模效益,实现了集约化发展,也保证了各村获得更高的租金收益。 “飞地抱团”发展模式还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经济发展品质,助力补齐环境短板。近年来,海宁市黄湾镇选择以环境污染较大和群众投诉较多的喷塑、发泡等传统行业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治,分3年对全镇村级324家工业企业实施全面腾退,共腾退建设用地800多亩,盘活资产3.6亿元,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努力吸引一批产业层次较高、环境质量较好、亩产效益优良的企业“飞地”到“两创”中心入驻,从而实现“美”与“强”的和谐共生。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市861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近33亿元,村均达382万元;已全面消除了年经常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全市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6.25%,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达到100%。2018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7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77元,继续居全省首位。 来源:嘉兴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