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历史专题 > 最美国土资源人风采录【已归档】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15-08-21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衢州市局—王国斌
发布日期: 2015-08-21 14:26 浏览次数: 字体:[ ]

做一颗深扎在基层土地的老树

——记衢州市开化县国土资源局华埠分局国土员王国斌

  远远望去,如松的背影,正如他的品格:坚韧、正直。他就是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群众最贴心的国土人:华埠分局国土员王国斌。大家习惯称他为老王,自1983年任国土员至今,从事国土工作32年,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国土人,“吃一天国土饭就得做好一名合格的国土卫士”是他的口头禅。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被评为市、县国土系统优秀工作者、优秀公务员,2010更是获得衢州市国土系统“群众最满意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的荣誉,任所长期间华埠所创成“省级规范化国土所”。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我心中。”

  1964年10月,王国斌出生在开化县杨林镇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听从父母安排在家务农。1983年,吃苦好学的他重新拿起书本,通过层层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村镇规划员。1987年开化县国土局成立之时,他即担任杨林镇土管所所长。杨林镇地处浙赣两省交界,区域面积139.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村落分散,生活、交通极不方便。

  在担任杨林镇所长期间,他吃住在村,硬是凭着一股韧劲,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102个自然村的地形图测量 ,原本需用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他用平板仪花了不到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测量,并形成了最初始的杨林镇地籍图,对于他来说,白天外业测量,晚上加班加点制作地籍图,同时还完成了3300多户、15万平方米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的申报登记。可以说,是他用最原始的规划方式为杨林制定了未来40年的规划,而今天杨林的发展依然看得见他的规划思路。

  1992年,他患上了肝炎,住院期间,他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病床上完成了1200余亩的“柏林畈”土地改造工程设计和预算,并在尚未康复的情况下开始组织实施项目,通过10个多月的自行测量、现场踏勘、组织施工,直至项目验收,最终该项目成为了省级示范项目。

  他成了杨林镇的“活地图”,只要与他提起杨林某个村某幢房屋,他都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方位及用地性质和状况,虽然离开杨林已有14年,但是只要一提起老王,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他。现在杨林镇的一些人遇到土地上面的问题还是喜欢打电话问问他,让他把把脉。

“受累的是他,受惠的是我们”

  2002年,他听从组织安排,受命调到原封家镇任土管所所长,但对于他来说是长期夫妻分居生活的开始,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扔”在了杨林镇的乡下老家。对于这样的调动,他毫无怨言,只有一句朴实的话:“我是有组织的人,组织叫我到哪里,我就应该到哪里,家庭困难扛一扛就过去了。”

  当时原封家镇经济比较落后,虽有大片田地,但往往是涝不能排,旱不能灌。看到这里,他急在心里,怎样才能把这片土地利用好,提高地力,让群众增产,让他茶不思饭不香。利用休息时间,他把整个田畈跑了一圈,晒了整个田畈的蓝图,用方格纸算出了准确的面积。对土地整理,整个镇里还是第一次,村干部并不理解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老王就一个个地做思想工作,当时封家镇王家村村书记认为,村里的土地已够平整了,不需要再作什么整理,再说了整理后,对村里来说还要拿出部分的土地来做路,对村里来说只亏不赚,他不想做。老王就带他到别的乡镇去看土地整理后的地块,以及整理后产生的效益。7个行政村8000多亩土地整理项目经过100余次的上门工作,不下80次的小组会议,项目涉及到的7个村书记感动了。他们说,不管以后的效益如何,就凭你这多次的上门做工作的干劲,我们认了。

  地块整理后,部分农户因土壤肥力下降,不愿意再承包,并三番两次扬言要找他算帐,他没有一句怨言,一方面与村干部一起邀请专家地头把脉,研究提高地块肥力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与农户进行沟通引导,要求按照专家的措施进行地块肥力培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当年扬言要找他算帐的农户都成为了他的政策服务对象。

  如今走进封家镇就能看到“田成方,路相连,渠灌通”的田园风光,规模效益日益见效,只要见到他,群众都说:“还好有老王先把我们的田整平了,不然哪来的效益农业。受累的是他,受惠的是我们啊。”

“5+2”“白+黑”“钉钉子”

  华埠镇作为开化县的经济发展中心,土地指标问题一直制约着该镇的经济发展,2011年他调任该镇担任国土所所长,面临1300多亩杨村工业园区的指标未落实的问题。他关起门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全镇所有的资源状况,指标布局进行统盘了解。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向上争取指标,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契机,做好两规衔接,合理对杨村工业园区的布局,解决华埠镇未来10年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华埠作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落户企业多、重点项目多、征地拆迁多,项目谈判、合同草拟、征地拆迁补偿等程序环环相扣,在只有3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年近半百的他,面对花卉主题公园、杨村工业平台、九景衢铁路、七一产业园等近万亩的征迁任务,带领国土所干部毫不退缩,主动担责,不厌其烦地做征迁户思想工作,可以说每一个在华埠镇落户的企业和项目,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在花卉公园项目建设中,因地块涉及水华埠境内2个村,征地十分困难,又因涉及死亡、户口迁出、外嫁、娶进、出生、公职人员等等,情况错综复杂,在某些层面法律政策与农村实际相互矛盾,导致对征地补偿款分配难上加难。面对困境,他知难而上,积极与被征地的村干部、农户交换意见,谈征地补偿标准,先后接待群众达200多人次,与村干部交换意见不少于60次,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户代表会议探讨征地款分配方案达10余次,提出了公平公正分配征地款、缩小两头矛盾的建议,被大多数村组采纳,保证了花卉公园项目的按期开工。

  奉献二字容易讲,也容易写,但做起来就很困难。他坚持“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不在索取”的价值观不动摇。他从不摆干部架子,始终牢记自己是群众的一员,深知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密切党群干群的纽带。2011年,“6.15”洪灾华锋村山头上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到13户村民,3家企业,366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在第一时间帮助联系临时住所,动员群众撤离危险区,连续巡查值班2个多月,避免了人员伤亡。

  他就是这样一个深爱着基层国土工作,在踏实的工作中追求人生价值的人。他把工作、学习、奉献作为人生的三大乐趣。他时常说“为人民多做工作最快乐也最幸福,甘做一棵深扎在基层土地上的“老树”。

分享: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