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历史专题 > 最美国土资源人风采录【已归档】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15-08-21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省地勘局—郑晓伟
发布日期: 2015-08-21 13:12 浏览次数: 字体:[ ]

大山的传奇

——记浙北地质矿产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郑晓伟

  找矿是地质队的根本,找好矿、找大矿、找富矿是地质人的毕生追求,而浙北地区是许多专家都认可的贫矿地区,要取得找矿突破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有一群人抱着不服输的信念,活跃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穿山越岭、默默耕耘,不断用行动创造着新的历史——探明并开发了浙北地区首座金矿床,结束了浙北地区不产金的历史;提交安吉良朋牛头山等多处大中型膨润土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支持;2012年,他们提交了价值数十亿元的大、中型矿床各一个;2014年,一处超百万吨的大型萤石矿床又一次被探明……

  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位年轻的80后小伙子,他个头高大,俨然东北大汉,却性格腼腆,笑容憨厚,但他惯于思考,勤于工作,常年扎根在地质一线,他叫郑晓伟——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一名地质工作者,也是浙江省地质找矿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湖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国土资源人之“美”

——因为他们辛勤耕耘,用汗水浇灌丰硕成果

  11年来,郑晓伟同志长期扎根在找矿一线,独立承担或主持了多个矿区的地质勘查项目,提交了一批金、铅锌、方解石、黄铁矿、萤石矿等矿产地,经概略地质经济评价,创造潜在经济价值80亿元。其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的浙江安吉县鄣吴镇民乐萤石矿区普查项目共探明萤石矿物量174万吨,属近年来浙北地区较为罕见的品位较富、形态简单的大型优质萤石产地。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浙江富阳市春建乡咸康银铅锌多金属矿详查项目提交中型多金属矿产地一处,获得2012年浙江省找矿成果二等奖。

  2012年6月起,郑晓伟同志担任队属单位“浙北地质矿产调查院”总工程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转变、工作方法的转变。除了要继续管理好自己承担的几个具体项目,他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个院的技术指导和团队建设上来。地调院近两年技术人员以新进大学生为主,欠缺野外实践经验、技术水平有限,为了使他们尽快成长,郑晓伟经常深入项目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了解项目工作进展,解决技术难题。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在生活中细致引导。在他的积极培养和带领下,院年轻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批技术骨干茁壮成长,不少人走上项目负责岗位。其中沈亲亲同志凭借较强的综合能力成为重点项目负责。2014年初,他带领团队在安吉县报福镇蒲芦坞,仅用短短半年时间,施工3个钻孔,投入616.2米钻探工作量,即锁定为超百万吨大型萤石矿。后经过大量的工作,萤石矿资源量矿物量已达260万吨,现资源储量仍在进一步扩大。蒲芦坞项目实现找矿突破,不仅为浙江省萤石保有量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还填补了浙北地区交代蚀变型萤石矿的找矿空白,在地质找矿系统传为美谈。为此,郑晓伟同志先后获得“浙江省地质找矿工作先进个人”、“湖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湖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国土资源人之“美”

——因为他们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大队地质找矿项目主要分布在湖州市安吉、德清县一带。安吉是全国“美丽乡村”发源地,这里山高林密,风景优美,但却是地质人的地狱——崇山峻岭、沟壑阡陌、漫山灌木、杂草丛生,是毒蛇野兽的天堂。高山大川却又是寻宝福地,作为地质队员的他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经常深入到无人的荒山野岭,遇见山高路陡,他就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脚下没有路,他就挥刀开路,辟出一条条小道。在一次下山回驻地途中,遇见一个小坎,他像往常一样往下跳,大概是因为山势太陡,也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工作过于疲劳,他的一只脚崴了,脚踝迅速肿大,被同伴搀扶回项目部后,他只是用药品简单处理了一下,又忍着疼痛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工作。过了没几天,脚疼稍有缓解,他又惦记着山上的情况,一步一步挪向大山……还有一次,在野外工作时,郑晓伟不知被什么虫咬了,一大块皮肤长满红包,起初他没有在意,但因工作时汗水侵蚀,伤口很快发炎、皮肤溃烂,疼痒难忍,但他只是给自己简单搽点药膏,依然坚持工作。郑晓伟还自嘲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皮厚,练就百毒不侵的本领。

  为了节约成本、方便工作,地质队员一般都是租住在靠近项目的农民家里。这里设施简陋,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器。几个人挤住一间,一张桌子一条板凳,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白天野外作业,晚上在灯光下整理资料,夏天经常是汗水沾湿图纸,冬天冷得手脚长满冻疮;在农民家里搭伙,吃的最多的就是咸菜,有时候上山的路远,背点馒头和水就上山去了,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吃不上一餐正常的中饭。但是,在他眼里,这所有的困难都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砺。

  几年来,他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步行山路上万里,爬过大山成百上千,摔过跟头无数,手上布满伤痕,脚上磨满血泡。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早已蜕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成长为一位独当一面的地质工程师。曾有猎头公司欲以优厚的待遇高薪聘请,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他说:既然选择了搞地质,就不在乎它的艰辛和清贫,每一个人都要自己的理想信念,每当我看到项目见矿的时候,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美好的回忆。

国土资源人之“美”

——因为他们以寂静为伴、河水为乐的淡泊和舍小家、为大家的胸怀

  有人说,地质队员是城里人,但他们很少呆在城里;说他们是农村人,却是城里来的。地质队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节假日,常年坚守在野外一线。对于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郑晓伟来说,工作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都不是问题,最难以放下的是对父母的愧疚、对妻儿的牵挂。自从2004年工作以来,他就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母,一直难得有时间回家探望双亲,遇见父母身体不适、自己不能尽孝时,只能在遥远的江南为父母默默祈祷,他亏欠父母太多;虽然身在安吉,离湖州很近,但与妻子厮守的日子屈指可数,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见上一面。结婚的时候,由于项目工期紧,他在婚礼的第二天就匆匆赶往了矿区,没有陪妻子度过一天蜜月,他亏欠妻子太多;儿子出生以后,他几乎没有照料过孩子,妻子也要上班,他们只能早早地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孩子生病时,他没有时间回家照顾,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

  他把这许许多多的愧疚、对家人所有的思念和牵挂全都写在心里,手机里存满了家人的照片,每当思念他们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看看,打打电话、报报平安。他说很庆幸家人和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每次从野外回家,见到妻子莞尔一笑,听到儿子叫声“爸爸”,他的心里总是暖暖的,感觉特别幸福……

郑晓伟同志外表文静,不善言辞,没有华丽的表白,但却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项又一项找矿传奇。

分享: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