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历史专题 > 地质找矿专项行动【已归档】
索引号: 公开方式:
文号: 公开日期: 2009-06-23
发布单位: 信息来源: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加快构建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
发布日期: 2009-06-23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加快构建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

厅矿产资源储量处处长   邱建平

一、改革开放以来,地质找矿工作实现了根本性改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基地,积累了海量地质找矿信息资料。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省地质局、省地质矿产局、到省地质矿产厅(地矿部浙江地质勘查开发局)、再到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勘查局管理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的管理体制变迁,凭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我省地质找矿工作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探索和推进。特别是近10年来,地质找矿工作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离,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转变。

1、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质找矿工作的新机制,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要求地质找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广泛服务于资源保障、环境支撑和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

2、基本形成了一条与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相适应的新路子,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由单一的计划需求向多元的市场需求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要求地质找矿工作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就是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基本形成了一套与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方法,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由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到科学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地质找矿工作要符合科学发展,就必须统筹兼顾。要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问题;要统筹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问题;要统筹兼顾政府与企业联动问题;要统筹兼顾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要统筹兼顾勘查和开发配合问题;要统筹兼顾资本和技术、解决两张皮问题;要统筹兼顾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两只手问题等等。

4、基本形成了一个与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相适应的、开放的新格局,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由封闭向开放、单元到多元格局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包括地质找矿的工作结构、投资结构、队伍结构、科技创新、布局思路都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

5、基本形成了一种与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地矿新文化,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由单纯创造物质财富向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并重的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的精神支柱就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位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雄壮嘹亮的《勘探者之歌》一直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地矿工作者。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无私奉献是地矿工作者深深的职业情怀和文化积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际层型剖面的建设和一大批山岩、洞天、石窟、岛屿、化石、标本等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地方,而且日益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好去处。觅石、观石、品石、藏石,石中有乾坤,石上有文化。一部地质找矿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地矿文化变迁史。

二、影响和制约地质找矿工作的主要问题

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地质找矿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地质找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矿产勘查一头“热”一头“冷”,冷热不均。矿产勘查表面上看起来社会资本活跃,似乎很热,但实际上“热”的是低风险、无风险矿产勘查上,真正高风险的矿产勘查并不热,而是“冷”。相应的找矿的重大突破没有出现。

2、找矿队伍被动找矿,社会资本分散投放,勘查效果平平。由于简单实行勘查投资与作业施工分开,出现资本与技术两张皮。从全国、全省情况看,拥有找矿技术优势的广大地勘单位因缺乏资本拉动,基本处于承接任务的“打工”状态,众多社会资本又处于不知向何处投放的分散状态,零打碎敲,单打独斗,大型整装勘查十分少见,振奋人心,震动全省的找矿突破没有出现。

3、地质勘查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原本专业性很强、风险较高、他人很少涉足的勘查领域,迅速转化为各类投资人追逐利益的战场,炒作矿业权,冲击勘查市场。近年我省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设置探矿权,片面扩大探矿面积,而有效工作量低,难以实现矿产资源勘查目标,造成圈而不探、有限的成矿潜力地区被闲置浪费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也与市场准入门槛过低有关

4、勘查环境在恶化。2003年矿业市场升温以来,各类社会资本蜂拥投入。由于实行投资、作业分开,加之探矿权几乎没有什么门槛,缴纳的价款和费用也很低,全国各地一度出现抢占探矿权的热潮,跑马圈地、圈而不探的现象十分普遍。各地为应对这种冲击,普遍对矿业权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式的出让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矿业权管理的混乱,维护了市场的公正,但巨额的出让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部分政府过多的直接干预。直接干预的结果是,地质勘查高风险的特点、地质工作规律得不到尊重,反复探索、反复实践的地质工作模式受到冲击,先开发再收益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先收益再开发。一些地方乡镇政府、村级基层组织高价索要各种费用,勘查环境恶化。

5、高风险的矿产勘查投资机制没有形成。对于高风险的矿产勘查,除了要大力加强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外,主要要靠引进风险投资、风险资本市场来融资、来分担,这是国外普遍的做法。我国风险勘查的资本市场没有形成。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三、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

1、进一步牢固树立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地质找矿工作新理念。一是牢固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二是牢固树立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理念。三是牢固树立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力、商业性地质工作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体、地矿工作者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人、实现找矿突破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要任务、基础地质调查要以服务找大矿、找好矿为主要目标、科学发展是地质找矿工作的主线的理念。四是牢固树立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走向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审批走向监管,从发证走向服务的理念。

2、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要在“要不要找大矿”上统一思想,要在解决“不必找”、“不敢找”、“不会找”等三个问题上深化认识。“不必找”,就是限于浙江的地质成矿条件,以及地质找矿历史,好找的矿、该找的矿都找过了,矿情就是如此,不必再兴师动众去找了。这叫“先天不足论”。“不敢找”,就是找矿是有风险的。一是地质找矿周期长,风险大;二是浙江经济发达,资源保障可以化钱到省外、国外购买。在思想、行动上患得患失不敢找。这叫“找矿风险论”。“不会找”,就是缺少找矿本领,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掌握,不会找。这叫“本领缺失论”。

3、进一步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地质找矿工作新机制。要围绕 “谁去找、哪里找、找什么、怎么找”四个问题上来做构建新机制的文章。具体来讲,一是统一规划。特别是在重要成矿区带加强统一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统一思想,统筹部署,整体勘查,整合资源,形成资金、技术、人才、队伍合力。二是树立信心。应加强矿业权协调,协调矿业权的有关政策,加强勘查资源整合,提高找矿装备水平,建立地质找矿奖励机制,提高找矿积极性。三是理顺体制。要进一步理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局、省国土资源厅的关系;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关系。四是人才保障。提高地勘单位一线找矿人员的待遇。大力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野外经验、年富力强的地质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支作风实、素质高、技术精、肯吃苦的专业人才队伍。

分享: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