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437/2009-0164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09-06-16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省2008年度地质勘查成果暨地勘行业基本情况通报 | ||||||||||||||||||||||||||||||||||||||||||||||||||||||||||||||||||||||||||||||||||||||||||
|
||||||||||||||||||||||||||||||||||||||||||||||||||||||||||||||||||||||||||||||||||||||||||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矿业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推进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质勘查行业的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部分 2008年度地质勘查成果 一、基础地质调查 2008年度全省基础地质调查投入722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61万元,占46.5%,地方财政投入3868.6万元,占53.5%,安排项目16个。基础地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区域的研究程度,区域性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发现了一些找矿新线索,圈定了找矿靶区,为后续商业性矿产勘查奠定了基础。 (一)区域地质调查 截止2008年底,累计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29幅,调查面积101800km2,占陆域面积的100%;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4幅,面积64000km2,约占陆域面积的63%; 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136幅,面积57968km2,占陆域面积的57%;其中,本年度完成4个图幅,面积1760km2。本年度实施中央财政与省财政续作项目各1个(共2个),投入资金总额910万元,开展1∶5万鸣鹤镇、澥浦镇、慈城镇、鄞江镇、姜山镇幅、王阜幅、临岐镇幅、唐村幅、文昌幅等9个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面积3960km2;实施项目中,2008年度完成货币工作量248万元,完成4个图幅的野外调查,面积2197km2。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完成了1∶50万重力测量101800 km2、1∶20万重力测量27幅101800km2、1∶20万航空磁法测量27幅102000km2、1∶5万航空磁法测量246幅124780km2,覆盖全省陆域。 完成了1∶5万航空放射性测量63000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62%。1∶5万区域重力测量13幅5098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5%。此外,开展了油气物探地震剖面测量、井中物探和少量图幅的1∶5万伽马测量、重砂放射性、物探扫面等普查工作。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海域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累计完成1∶20万综合调查66幅,面积148万km2,其中2008年度完成了30幅,面积72万km2;累计完成1∶100万综合调查108幅,面积230万km2,其中2008年度完成了52幅,面积110万km2。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系统完成了1∶20万土壤金属量测量、重砂测量等地球化学调查,面积93389km2;累计完成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7个图幅,面积 (四)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累计完成1.5个图幅区域遥感地质调查(三门县幅、东塍北半幅),面积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 (五)海洋地质调查 完成省域以地学为主的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沿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调查,开展了嵊泗近海海域的淡水资源调查。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了基础性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主要为1:50万与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不限于浙江海域): 累计完成1:50万海洋地质调查面积28.5万km2,涉及图幅28幅,其中2008年完成面积4.2万km2,涉及图幅5幅,投入中央财政资金900万元。 累计完成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面积6.5万km2,涉及图幅25幅,其中2008年完成面积6000km2,涉及图幅2幅,投入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 (六)区域矿产地质调查 累计完成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9个图幅,面积101800 km2,覆盖全省陆域。累计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图幅52幅,面积23350km2,占全省陆域面积的23%;其中2008年完成4幅,面积1760km2。 2008年度起动实施的1︰5万矿产地质专项调查项目4个,计14幅,面积2,共计划投入勘查资金218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21万元,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项目1个,图幅2幅,面积2;省级财政投入1560万元,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项目3个,面积2。其中,2008年度完成货币工作量248万元,完成野外调查面积2。 (七)其它 1、农业地质调查 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按调查精度主要分成两级,全省性的以1∶25万为主,县(市)级调查以1∶5万为主。 累计完成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4361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37737km2,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km2。是全国第一个省部合作开展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本次调查覆盖了全省耕地面积的86.5%。 累计完成以县(市)为基本调查单元的1∶5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面积2,其中2008年完成1480km2。开展了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工作(以1∶5万为主要精度)。投入资金1139万元。 2、城市地质调查 浙江省城市地质调查开展了两项工作,分别为杭州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与金华等4个城市综合性调查,工作比例尺以1∶5万为主,累计完成面积5408km2。其中: 金华等4城市的综合性调查2340km2,温州城市地质综合调查为2008年度完成,面积650km2 截止2008年底,全国首批省级城市试点项目杭州城市地质环境调查3068km2,现已基本完成,各子项目和专题成果已全部通过验收。基本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条件,厘定了第四纪地层层序;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查明了城市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评价;查明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环境问题防治措施建议。为杭州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3、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2007年下半年启动潜力评价工作,项目概算经费2200万元。到位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大地调专项)310万元,省财政配套经费590万元。2008年完成货币工作量约320万元。 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础数据库维护工作,5个基础数据库华东项目办审查验收。编制了浙江省地质图、大地构造分区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图等系列图件,编制了浙江省成矿区带和成矿预测图。初步确定了预测矿种的预测矿床类型和典型矿床,编制了预测类型矿床分布图和预测研究区分布图。完成了陆相火山岩试点区编图。《省级实施方案》完成终审后的修改完善,已报大区项目办认定。 二、矿产资源勘查 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矿产勘查活动日趋活跃,社会资本大量进入矿产勘查市场,社会资金已成为我省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主体。 2008年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与2007年度相比,无论是勘查项目数量,还是勘查资金投入,皆有大幅增长。发现、查明了一批有着较好开发前景的矿产地。在矿种分布上,主要为铜、钼、铅锌、萤石等。 (一)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和工作量投入现状 2008年全省开展各类矿产资源勘查项目333项;地勘总投入13000.5万元,比2007年增加3365.3万元,增长34.9%。其中中央财政1687万元,占13.0%,比2007年减少220.3万元;地方财政1134.2万元,占8.7%,比2007年增加58.2万元;社会资金10179.3万元,占78.3%,比2007年增加3527.3万元。 勘查投入按矿产资源的类别分:能源矿产770万元,占5.9%;黑色金属矿产629.2万元,占4.8%;有色金属矿产7085.9万元,占54.5%;贵金属矿产601.7万元,占4.6%;非金属类矿产3741.2万元,占28.8%(其中萤石3265万元,占25.1%);水气类矿产172.5万元,占1.3%。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119274m,坑探18342m,槽探87630m3。 (二)探矿权设置基本状况 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有有效探矿权390个,勘查面积3679.57km2。其中2008年新设立探矿权130个,勘查面积1306.17km2;变更探矿权27个,勘查面积441.6km2;延续与保留探矿权86个,勘查面积676.87km2;注销的探矿权数为136个。 2008年,探矿权出让130个,其中:拍卖3个,金额1611万元,挂牌6个,金额1074万元;探矿权转让14个,金额为2139万元。 与2007年相比,有效探矿权的数量增加了104个,增长36.4%。 (三)新增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2008年度新发现矿产地3个,其中:中型2个、小型1个;完成或阶段性完成评价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4处、小型6处。 新增查明矿产资源储量:铁矿石量6000千吨、铜金属量13258吨、钼金属量6300吨、萤石矿物量4674千吨(已评审4025千吨,已控制649千吨)、叶腊石5369.6千吨、伊利石41.6千吨。 (四)矿产勘查重要成果 1、青田县石平川矿区外围钼矿普查(详查) 2003年-2007年已累计投入勘查资金约1953万元。2008年主要是开展地质详查工作,投入勘查资金1429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新增(332+333)钼金属量约6300吨。累计提交钼金属量(332+333+334)26210吨,其中(332+333)25700吨。 青田县石平川钼矿区各矿段工作量及新增资源量
2、遂昌县柘岱口乡坑西萤石矿普查 矿区位于遂昌县柘岱口乡坑西~范山一带,分坑西、里天坪、范山等三个矿段。项目始于2004年7月,2008年完成普查评价。累计投入勘查资金208.6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4021.6米,槽探2010立方米。圈定矿体6个,矿体呈脉状。坑西矿段矿体长大于米,厚8.64米,平均品位41.75%。里天坪矿段矿体长约,厚度约,平均品位46.11%。提交资源量(333):矿石量2823.5千吨,折CaF2量1183.7千吨。矿床规模达大型。 3、青田县茶园矿区叶蜡石矿普查 矿区普查工作历时两年,投入勘查资金103.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103米。 矿床赋存于上侏罗统西山头组地层中,属似层状火山热液交代蚀变型矿床。矿区共圈定矿体3个,主矿体呈似层状,长,宽6~26米,垂厚2~17,倾向延深大于。提交叶蜡石矿石资源量(333)4650.7千吨,属大型叶蜡石矿床。 4、绍兴县漓渚铁矿接替资源勘查 漓渚铁矿属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1965年完成勘探,1985年进行了补充勘探。经40多年开采,矿山保有资源储量已不多。勘查工作历时两年,投入勘查经费871万元,其中危矿专项43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坑探。本次勘查主要利用-135开采巷道,采用坑内钻对EI-1、EI-3、EII矿体深部矿体进行远景控制。施工钻孔多数见到多层矿体。初步估算可新增铁矿石资源量6000千吨,品位29%左右。同时发现了钼矿找矿线索。 5、诸暨市山岔岭矿区萤石矿普查 矿区位于诸暨市斯宅镇,赋矿围岩为上侏罗统高坞组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及燕山期花岗斑岩脉。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槽探535立方米。投入勘查经费110万元。 圈定矿体3个,呈脉状。主矿体长,延深240米,厚,平均品位60.85%。初步估算矿石资源量(报告未经评审)(333 +3341)2738.5千吨,折CaF2量为1643.4千吨。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373.5千吨, 折CaF2量为219.9千吨。矿床已达中型规模,有望达到大型。 6、泰顺县前坪仔矿区萤石矿普查 矿区普查工作历时一年多,投入勘查资金205.75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槽探1116立方米。 矿床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共圈定矿体3个,其中主矿体长,延深,平均宽4.50米。新增萤石矿石量(333)2122.4千吨,折CaF2量937.6千吨,属中型萤石矿床,为浙东南地区发现的首个中型萤石矿床。 7、淳安县九里岗矿区萤石普查 矿区位于淳安县威坪镇何村。勘查工作历时两年,投入勘查经费390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791米,槽探1000立方米。 矿床通过解剖萤石矿化硅化破碎带发现。圈定萤石矿体7个,其中Ⅰ、Ⅳ、Ⅴ号矿体为主矿体。Ⅰ号矿体长190 米,延深185 米,厚3.75 米,平均品位CaF2 48.49%;Ⅳ号矿体长600米,延深335 米,厚2.44米,平均品位CaF234.19%;Ⅴ号矿体长570米,延深182米,厚2.26 米,平均品位CaF241.76%。矿床类型为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石类型以萤石-方解石型和石英-萤石型为主。估算(333+334)萤石资源量(CaF2)874千吨,其中(333)萤石资源量(CaF2)769.3千吨。为一中型萤石矿床。 8、缙云县李坑口矿区萤石矿普查 矿区普查工作历时一年,投入勘查资金100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762.5米、槽探317立方米。 发现萤石矿体4条,为构造裂隙带内的脉状矿体,围岩为西山头组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Ⅷ号为主矿体,地表控制长1060米,斜深100米,平均品位60.2%。。估算萤石资源量639.0千吨,折CaF2量384.7千吨。其中(333)矿石量130.5千吨,折CaF2量70.3千吨),为一中型萤石矿床。 9、浙江省嘉兴地区地热资源普查 2001年~2004年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了“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勘查”项目。该项目通过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分析,对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的“储、盖、通、源”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调查与深入分析。结合测温成果,确定六处地热勘查靶区:嘉兴地热靶区、海宁—王店地热靶区、胥山—惠民地热靶区、平湖斜桥地热靶区、王江泾—下甸庙地热靶区、桐乡地热靶区。 2005年~2008年在原地热资源勘查基础上,开展了高精度重力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大地电场岩性探测,经综合研究分析,在嘉善大云、嘉兴湘家荡不同构造类型的热异常区布置了2口地热探井,并实施钻探验证。2006—2008年在嘉兴七星镇和嘉善大云镇施工二个地热验证钻孔,嘉热1号井孔深,嘉热2号井孔深。 嘉热2号井于开钻,,钻进到终孔。综合测井资料分析,在孔深1210~1220米、1430~1460米、1505~1570米、1700~1750米,有破碎现象,推测为含水层。 通过洗井、抽水试验,获得井口水温℃,涌水量/d的地下热水。水质检测属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温泉。 嘉兴地热资源属沉积盆地型,在嘉兴地区取得突破,对我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先导作用。 三、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 2008年度在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地下水与热矿水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投入资金2675万元(不含矿山治理),有序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省的相关地质工作研究、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了技术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水文地质调查 累计完成了1∶50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01800km2,覆盖全省陆域。基本查明了全省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完成了舟山、温黄平原、慈北平原、金衢盆地等地1∶5万~1∶10万的农田供水勘查;进行了杭州、嘉兴等城市的水资源评价;完成了嘉兴、杭州等20个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007年始,由中央财政安排部署开展了全省的地下水污染调查,累计完成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2,其中2008年投入195万元,调查面积2。累计完成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2,其中2008年投入195万元,调查面积2。为地下水污染监测、防治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二)环境地质调查 1、基础性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了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温黄平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基础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完成了宁波、温州、嘉兴等12座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现状调查,调查面积11030km2。 2、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治理 2008年继续督促落实前几年安排的“百矿示范”项目,同时推进“千矿整治”工程。全省应治理废弃矿山1615个,需治理面积2965万平方米。到2008年底,已治理废弃矿山1220个,治理面积2230万平方米,治理率达75%以上;全省收取治理备用金的持证矿山数2860个,收取面达100%。全省涉及开采矿山的面积为26000万平方米;累计收取治理备用金7.5亿元,其中当年1.1亿元;全省持证开采矿山累计治理面积270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治理75万平方米。 废弃矿山的治理,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盘活了土地存量指标,还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取得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的新成效。 “山体坡面人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省林业厅第八届科技兴林奖一等奖。 (三)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2008年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共安排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与治理项目34个,共投入资金1102万元。完成交通、水利、城建等重大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200个,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沿海平原缓变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了全省首座地面沉降自动监测站。 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继续与省气象局开展了2008年汛期省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整个汛期共发布三级预报33次,四级预报12次,手机短信预警预报信息4600多条。为做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加强动态监测与险情巡查,及时组织应急避险,虽然台风期间狂风暴雨引发了数十起地质灾害,由于防范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全省成功避让3次,使24人避免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全年因地质灾害死亡1人(2007年为12人),同比下降了92%,防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工程地质调查 完成了全省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部分城市的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完成了1∶50万杭嘉湖平原6000km2松散土类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各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区的1∶5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2008年度完成的杭州城市地质综合调查,开展一般区1∶10万、1∶5万,重点区域1∶1万的工程地质调查。 2、灾害地质调查 完成48个县(市)1∶10万地质灾害调查,面积83301km2,占全省陆域面积83%,基本掌握了全省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规模、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累计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6099km2,其中2008年度完成3008.4km2;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5627处,其中调查新发现地质灾害点3917处,建立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3、其它比例尺或类别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全面完成了全省48个重点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共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条,调查面积5.96万km2,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沟谷1621条,威胁人员38248人,威胁财产95070万元,对全部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制了1∶1万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图册,标明了危险区范围和安全撤离路线,编写了重要泥石流隐患沟谷防灾预警方案。开展了沿海平原、金衢盆地等重点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控制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进一步完善了以GPS监测为骨干,重要城市以高精度水准监测为主、垂向分层监测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监测面积近5900平方公里; (四)其它 1、地质遗迹调查、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工作 地质遗迹调查主要分成全省性调查及区域综合研究、县域调查、地质公园调查与地质遗迹点调查四级精度。 历年完成以资料查阅与野外抽查为主要手段的全省地质遗迹概略调查,覆盖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提出了271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先后建立了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常山、临海、新昌等国家地质公园,以及长兴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常山黄泥塘达瑞威尔阶层型剖面、天台恐龙蛋化石、新昌硅化木等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累计完成全省主要中生代红盆恐龙化石产地调查面积8795km2,为本年度完成的省财政项目。 累计完成县域地质遗迹调查面积2,其中本年度完成2。本年度实施5个项目,投入省财政资金240万元,地方其它资金35万元(合计275万元),开展景宁、金华 、江山、遂昌、余姚等县域地质遗迹调查,面积5544km2。 累计完成地质公园(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区、矿山公园等)调查面积2,其中本年度完成20km2。 累计完成6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点的详查工作。本年度投入省财政项目1个,资金380万元,开展200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的详查工作。 2、地热资源调查 2001年始开展了杭嘉湖地区7000多平方公里的地热资源调查,2004年至2008年,投入1108万元,在嘉兴地区2区域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施工探采结合井2口,进尺,其中2号井出水量300吨/天,井口水温39度。2008年还开展了温州市地热资源普查,完成面积2。调查认为,区内地热异常比较明显,较明显地段为南村—茶山,屏山南—陈岙以及郭溪—嵇师等地。 四、地质勘查科技研究
在浙北平原的第四系厚覆盖区开展地质调查时,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引入厚覆盖区第四纪地层研究中,通过标准孔气候旋回宏观识别标志的研究,解决了杭嘉湖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300余个钻孔的等时对比问题,制作了高精度对比的剖面图及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从而将浙江省的第四纪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综合运用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人工地震测深、遥感等多种方法技术进行深部地球物理调查,已在地壳岩石圈、地壳结构、居里面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成果用于我省重大工程的规划、选址的“预可”、“工可”阶段的研究、论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与好评。 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数字化填图技术已全面推广;遥感技术、卫片解译得到广泛应用;瞬变电磁、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可控源音频大地测探等方法得到了普遍应用。 五、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 (一)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拟建设的数据中心包括“二馆一库”三部分,即资料馆(资料馆藏一库、地质资料数据处理中心)、地质博物馆、省级实物中心库。 完成了全省1∶50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数据库、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浙江部分)、航磁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化探数据库和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储量空间数据库等的建设工作。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数字化和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共完成350种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的扫描编辑、总质检和刻制光盘工作。截止2008年底,累计完成2395种地质资料的图文数字化工作,汇交电子文件1661种,馆藏总电子文档数量为4056种,数字化率为馆藏量的56.6%。 (二)初步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断推进地质资料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电子网络栏目,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省厅门户网站主页上设立了“浙江省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http://www.zjdlr.gov. cn/zjdlr/dzzl/),开设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FTP帐号,实现了省部之间的信息互传。栏目提供了地质资料目录、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办事程序、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指南等工作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每月更新一次新的目录查询数据,每月初定时发布上月份汇交验收通过的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加载我省地质资料管理信息20条,所发布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超过7千余条;此外,还提供部分图文地质资料全文(附图除外)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2008年度,我省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站栏目访问量达6932人次,方便了用户网上查询服务,提高了地质资料的公开利用水平。 (三)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共接待借阅者2534人次,提供地质资料4295份次,18248件次;其中电子文档利用,1724人次:2934份次:13290件次。光盘复制:159张、339份报告、10294件;复印地质资料1152份,计13858标准页。利用人次再次突破2500人次,在所利用的地质资料中,数字化地质资料的利用数量在整个资料利用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05-08年地质资料利用情况表
地质资料广泛地为地勘单位、勘测设计单位、科研部门、学(协)会、大专院校、矿山企业等所利用,服务于不同领域。 主要用途:一是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二是为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三是为救灾、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地质背景资料;四是为省内开展矿产勘查和矿政管理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五是为开展地质科研和大专院校教研实习提供基础信息。 第二部分 2008年地质勘查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文精神,切实做好地质勘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是加强行业管理的基础,现将2008年度浙江省地质勘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如下: 一、地勘单位构成 地质勘查单位共有三大类36家。其中,属地化国有事业地勘单位13家(含省地勘局管理机关),占36.1%;中央各部委直属国有事业地勘单位8家(含省煤炭局管理机关),占22.2%;企业类地勘单位10家,占27.7%;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2家,占5.6%、科研院所类1家,占2.8%、矿业公司类2家,占5.6%。 属地化地勘单位,除地调院、环境总站(本文中这两家列入其他地勘单位类别)为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外,其它全部归属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管理,中央直属地勘单位也较少,仅有分属四个部门的七支队伍(备注:2008年度下半年新申报资质时,浙江省煤炭局的四个单位整合为一个地质勘查资质单位,年底应是四支队伍)。 二、地质勘查资质登记情况 (一)地质勘查资质单位构成 全省具地勘资质单位33家。其中:最高资质一项以上甲级资质单位15家(占45.5%)、最高资质一项以上乙级资质单位8家(占24.2%)、最高资质一项以上丙级资质单位10家(占30.3%)。 1、甲级资质单位 15家最高资质一项以上甲级资质单位中,属地化地勘单位10家,占66.7%;中央管理地勘单位2家,占13.3%;科研院所类1家,占6.7%;其它地勘单位2家,占13.3%。 2、乙级资质单位 8家最高资质一项以上乙级资质单位中,中央管理地勘单位4家,占50.0%,其它地勘单位4家,占50.0%。 3、丙级资质单位 10家最高资质一项以上丙级资质单位中,中央管理地勘单位1家,占10%,其它地勘单位9家,占90.0%。 说明:以上是执行《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以前的分布情况,在2008年度,浙江煤炭地质局作了机构调整,原浙江煤炭地质局下属的4家具资质二级单位,调整后地质勘查技术人员作了整合,形成一家资质单位;企业类地勘单位中有4家没有申请新的资质,已注销。本次按原有资质情况阐述。 (二)各类别资质构成 全省共有10类124个地质勘查资质,部颁资质1类1个(海洋地质调查甲级),省颁资质9类123个。其中:海洋地质调查1个(部颁)、区域地质调查10个、液体矿产勘查10个、固体矿产勘查25个、水工环地质调查23个、地球物理勘查13个、地球化学勘查9个、遥感地质勘查1个、勘查工程施工18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4个。 甲级资质9类33个,占资质总数的26.6%。其中:海洋地质调查1个(部颁)、固体矿产勘查11个、勘查工程施工7个、区域地质调查4个、水工环地质调查4个、地球物理勘查3个、液体矿产勘查1个、地球化学勘查1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拥有甲级资质26个,占78.8%;中央部委直属地勘单位3个,占9.1%;科研院所类2个,占6.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下属实体1个,占3.0%;其它企业类地勘单位1个,占3.0%。 乙类资质9类43个,占资质总数的34.7%。其中:水工环地质调查9个、地球物理勘查7个、区域地质调查6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6个、固体矿产勘查5个、液体矿产勘查4个、勘查工程施工4个、地球化学勘查1个、遥感地质勘查1个。 丙类资质7类48个,占资质总数的38.7%。其中:水工环地质调查10个、固体矿产勘查9个、地球化学勘查7个、勘查工程施工7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7个、液体矿产勘查5个、地球物理勘查3个。 三、人员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省地勘单位年末在职职工人数为9523人,离退休人员为8675人,合计18198人;年度平均从业人员9705人。其中: (一)年末在职职工分布 1、地勘单位人员构成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5462人,占47.9%;中央管理地勘单位1815人,占19.1%;矿业公司类地勘单位1074人,占11.3%;科研院所类地勘单位398人,占4.2%;其它地勘单位774人,占8.1%。 2、从事专业人员构成 地质勘查3331人,占35.0%;工程勘察与施工2519人,占26.5%;矿业开发877人,占9.2%;其它3274人,占34.4%。 (二)地质勘查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地质勘查人员3331人,与2007年末相比,增加627人,增长23.2%。其中: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为1722人,占51.7%;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为859人,占25.8%;科研院所299人,占9.0%;矿业公司37人,占1.1%;其它地勘单位为414人,占12.4%。 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为2564人,比2007年增加302人,占地质勘查人员总数的77.0%,与2007年相比低6.7%。其中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670人,比2007年增加了230人,占地质勘查人员总数的50.1%,与2007年相比低3.2%;占技术人员数的65.1%,与2007年相比高1.4%。 以上数据分析,认为2008年度地质勘查增加人员有两个特点:一是非技术人员人数增加较多,二是中高级技术人员有明显增加。 (三)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 2008年末,全省地勘单位共有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2519人,占全省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人数的26.5%。其中: 属地化地勘单位1789人,占71.0%;中央管理地勘单位220人,占8.7%;科研院所地勘单位396人,占15.7%;其它地勘单位114人,占4.5%。 (四)矿产开发人员 全省地勘单位中从事矿产开发人员877人,占全省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人数的9.2%,与2007年相比,减少389人。其中: 属地化地勘单位150人,占17.1%;中央管理地勘单位66人,占7.5%;矿业公司类地勘单位657人,占74.9%;其它地勘单位4人,占0.5%。 (五)离退休人员 2008年末,全省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为8675人,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6049人,占69.7%,中央管理地勘单位2032人,占23.4%,矿业公司类地勘单位100人,占1.1%;科研院所地勘单位223人,占2.6%;其它地勘单位271人(主要是地调院与地勘局局属矿产贸易公司的人员,一般企业类地勘单位退休人员很少),占3.1%。 (六)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数比例 全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数比例为100∶91。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为100∶107,中央管理地质勘查单位为100∶120,其它地勘单位为100∶35。 四、劳动者报酬与离退休人员费用 (一)劳动者报酬 2008年度,全省地勘单位劳动者报酬总额47837.5万元,人均4.93万元。其中:属地化地勘单位总额31370.3万元,人均5.56万元;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总额4950万元,人均2.94万元;矿业公司地勘单位总额3921万元,人均3.62万元;科研院所地勘单位总额3120万元,人均7.88万元;其它地勘单位总额4476万元,人均4.96万元。 (二)离退休人员费用 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18095.9万元,人均2.09万元。 说明:由于浙江省绝大部分属地化地勘队伍与企业类地勘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已进入地方养老保险,中央直属地勘单位参加行业统筹,所报数据口径不一致,仅供参考。 五、资产、负债状况 全省地勘单位总资产585810.9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108934.6万元,增长22.8%,2008年人均61.5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6.8万元,增长12.4%;总负债333991.6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70705.7万元,增长26.9%,2008年人均35.1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4.9万元,增长16.2%;净资产240869.4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27279.1万元,增长12.8%,人均25.3万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0.8万元,增长3.3%。平均资产负债率57.0%,比2007年增长1.2个百分点。 (一)属地化地勘单位 属地化地勘单位总资产368976.0万元,人均67.6万元;总负债241766.8万元,人均44.3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5.5%。 总资产额最大、人均资产最多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分别为78060万元、897万元;总资产额最小、人均资产最少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测绘大队,分别为3818万元、17.4万元。 总负债额最大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52582万元,总负债额最小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测绘大队,为1467万元;人均负债最多的是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人均69.1万元,人均负债最少的是浙江省测绘大队,人均6.7万元。 净资产额最大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为27302万元,净资产额最小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测绘大队,为2351万元;人均净资产最多的是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人均51.4万元,人均净资产最少的是浙江省测绘大队,人均10.7万元。 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为77.4%,资产负债率最低的地勘单位是浙江省测绘大队,为38.4%。 (二)中央管理地勘单位 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总资产50776.2万元,人均28.0万元;总负债33465.4万元,人均18.4万元;净资产17311.2万元,人均9.5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9%。 (三)矿业公司类地勘单位 总资产48204万元,人均44.9万元;总负债14673万元,人均13.7万元;净资产33531万元,人均31.2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0.4%。 (四)科研院所类地勘单位 总资产53800万元,人均135.2万元;总负债3300万元,人均8.3万元;净资产50500万元,人均126.9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1%。 (五)其它地勘单位 总资产64055万元,人均82.8万元;总负债40786万元,人均52.7万元;净资产23234万元,人均30.0万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7%。 六、经济运行状况 (一)收入构成 2008年全省地勘单位总收入为603534万元,比2007年增加81482万元,增长15.6%。总产值超亿元的单位有14家,前六位分别为: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10.98亿元、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7.16亿元、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6.71亿元、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6.31亿元、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3.75亿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浙江煤炭地质局3.50亿元。 1、地勘单位收入分布情况。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为462910万元,占76.7%;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总收入为51198万元,占8.5%;矿业公司地勘单位总收入33196万元,占5.5%;科研院所地勘单位总收入14861万元,占2.5%;其它地勘单位总收入41368万元,占6.9%。 2、收入来源构成。地勘业收入为81099万元,占13.4%;矿业权转让收入1710万元,占0.3%;矿产开发收入33049万元,占5.5%;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79666万元,占62.9%;其它收入108010万元,占17.9%。 3、地勘业收入构成。地质勘探费40570万元,占地勘业收入的50.0%,其中:中央财政15398万元,占38.0%,地方财政25172万元,占62.0%; 地质专项拨款14619万元,占地勘业收入的18.1%,其中:中央专项8606万元,占59.8%,地方专项资金6013万元,占40.2%; 矿勘劳务收入25910万元,占地勘业收入的31.9%。 (二)支出构成 2008年全省地勘单位总支出为573746万元,比2007年增加96709万元,增长20.3%。其中: 1、地勘单位支出分布情况。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总支出445222万元,占77.6%;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总支出38748万元,占6.8%;矿业公司地勘单位总支出21816万元,占3.8%;科研院所地勘单位总支出9870万元,占1.7%;其它地勘单位总支出58090万元,占10.1%。 2、地勘(项目)支出。2008年全省地质勘查项目支出143745万元,占总支出31.3%;其中自有资金用于地质勘查项目支出5039万元,占地质勘查项目支出的3.5%,占总支出的1.1%。 自有资金投入找矿最多的前三家单位: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1290.9万元,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1034万元,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876万元。 3、矿产开发支出。全省地勘单位2008年矿产开发支出额为17743万元,占总支出的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