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热点专题 > “六稳” “六保” > 基层动态

临安区:强基础 建机制打造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临安模式”
发布日期: 2021-03-08 08:08 浏览次数: 字体:[ ]

杭州市临安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全省50个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县(市、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2019年8月10日遭受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造成7人死亡,引发地质灾害灾险情444处,威胁1438户、5278人。根据自然资源部在浙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试点要求,临安区全面完成了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初步实现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数字赋能和精密智控,地灾防治从“治已病”走向“治未病”。

一、完善基层自治体系,夯实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基础。一是坚持群测群防,不留死角。各行政村实施网格化管理,将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预警、撤离等纳入网格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之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二是坚持部门协同,不漏一环。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建、交通等部门职责明确,形成相互支撑、高度融合、反应快速的地质灾害防范联动机制,其余部门坚持属地管理、齐抓共管。三是配齐配全设备,强根固本。以村为单位配齐卫星电话,集中村配备天地一体组网应急装备,重要乡镇配备卫星通信车,重点地质灾害风险区布设高空鹰眼等,升级防灾基础硬件设备,实现高效、快捷、精准的地质灾害指挥调度机制,确保灾险情信息影像传输、指挥部命令发布实时、高效。

二、健全完善防控机制,为地灾防治提供坚强保障。一是严格落实地灾评估机制,强化源头保障。高度重视地灾高风险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的有效管控,严格落实好危险性评估制度和防灾减灾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在农转用、农民建房、项目选址审批中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灾项目落实到位作为必要条件,起到事前预防地质灾害的作用。原则上不允许挖山切坡建房。二是完善地灾综合治理模式,强化制度保障。在综合治理项目中采用2+2模式,即调查勘查两到场,项目决策两上两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融合,实施差异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模式。结合村庄规划,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中,将搬迁后的土地在总体空间上纳入生态涵养区,在生态保护格局上纳入自然生态恢复区。三是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强化资金保障。自2017年开始由区政府统一出资,建立重大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参保的灾种包括地质灾害、地震等11种自然灾害,参保范围为拥有临安区户籍的城乡居民和已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员。参保内容为因重大自然灾害遭受意外伤害身故、意外残疾人身险,以及因上述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意外医疗险。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共赔付保险金额达到380万元。

三、数字赋能精密智控,科学探索风险防控“临安模式”。一是开展一坡一卡调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采集临安区域内每个坡面数据,对每个坡面涉及的17项影响数据,采用调查、测量、工程施工、访问和遥感等手段进行全面调查,做到一坡一卡,摸清底数。已完成斜坡单元调查15410个,划定风险区6728个(其中极高风险区84个,高风险区642个,中风险区2008个,低风险区3994个),初步实现全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全覆盖。二是开展模型研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组织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省地质一大队、中化浙江勘查院、核工业西南勘查院、临安气象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在统计分析近10年来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实际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临安地区的斜坡失稳评价模型、影响范围公式和斜坡失稳触发阈值。三是开展系统研发,初步实现自动预警。在斜坡调查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临安区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系统。系统根据实时降雨监测数据和阈值,自动形成每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预警结果,对达到应急撤离条件的风险防范区自动发布风险预警,指导撤离工作。根据系统反演,2020年发生的114处灾险情中预警率高达93.3%,精准预警率为36.7%。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