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公开方式: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0-11-20 | |
发布单位: | 信息来源: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地信公共服务有了“新三送” | |||
|
|||
奔小康的路上,社会需要什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我们年轻时常送纸质地图——送地形图、送行政区划图、送交通旅游图,现在改送数据、送信息、送知识了。”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测绘地理信息部副主任俞志强说。 立足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根本,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不断改造、升级全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平台”),打造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如今,改版后的公共平台数据“见云”、功能“见优”、更新“见快”、应用“见扩”。从“老三送”到“新三送”,浙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守护一方平安——依托地理信息支撑,实现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 走向小康生活,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杭州市江干区常住人口约50万人,社会治理采用“人在格内管理,事在格中解决”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守护一方平安。 8月17日,江干区新城时代广场3幢地下车库出现50多张高低铺,居住者为装修工人。现场私拉电线,使用空调、工业探照灯等违规大功率电器。专职网格员巡查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网格长报告,网格长马上联系社区物业、消安办前往现场处置,第二天清场完毕,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这是江干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日常情景。近日,记者来到杭州市江干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的时候,大屏幕正显示江干区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基层治理四平台”指的是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4个平台。 “公共平台为‘基层治理四平台’提供了标准地址、网格管理等服务。”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张建说,目前,公共平台拓展政务应用场景,其部分服务功能已接入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系统等重点项目。 江干区有145个社区,是社会治理的细胞。“我们以地理信息为‘底图’,合理划分网格,把网格化管理搬上基层治理四平台。”江干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公共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实现了“七网八网整一网、七通八通融一通、七员八员合一员”目标,改变了过去治理信息获取滞后、传送不及时、问题处理反应迟缓的情况。 “目前,全区形成了由616个网格、1757个网格员组成的基层治理网络,人、事、物都呈现在一张地图上。”江干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23日,江干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共上报23.71万件网格事件,已办结23.67万件,办结率99.6%,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 从共享单车管理到垃圾分类——每张智能地图,都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 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和停放,体现出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的细节。 来到地处浙江北部的长兴县,记者特意穿行了县城的几条街道,看到人行道上的公共自行车完好无损、摆放整齐。“社会治理既要方便群众生活,更要管理有序。”长兴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邹翔峰表示。 长兴县已开发出38种智能地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每一张智能地图的产生,都要以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否则无法实现赋能。”邹翔峰表示。 陈张建介绍,全省公共平台改版后,发布了轨道交通线、水系、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多个时态矢量地图,以及地形晕渲图、单点全景、行政区划等18个多种表现形式的地图,定制了水利、交通、生态、基层治理等9个专题电子地图,实现了组件式、矢量化、移动式的空间信息服务。 “改版后的公共平台,如同一座巨大的地理信息仓库,全社会可以到这个“仓库”获取各类数据信息,做成各式应用产品,形成各种应用场景。”陈张建说。 9月24日,在长兴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全县城镇住宅小区垃圾分类监管平台进入记者视线。该平台工作人员介绍,监管平台对全县16个乡镇(街道)258个小区、8万多户家庭的垃圾分类实现全链条科学管理。全县380多名垃圾分类专管员每天驻守在各个住宅小区,对住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扫码评价,并把分类的照片上传到平台。平台能实时看到每个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监控画面。目前,长兴县城镇住宅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达到98%。 “改版后的公共平台还提供了个性化地图定制工具,用户可根据需求配置地图不同的地理要素。”陈张建说,地图定制工具为生产地理信息的延伸产品提供了方便。“应用车间”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应运而生。 一张长兴县户籍人口分布图,便是数据归集、迭加后的应用产品。人口密度哪里高、哪里低,图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为政府今后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教育、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提供了决策依据。”邹翔峰表示。 实时的数据最受用户青睐,“保鲜”的数据来自持续更新。陈张建告诉记者:“重大地理要素的数据更新,过去至少是5年更新一次,现在的公共平台一般要素6个月更新一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要素10个工作日就可更新一次。” 数据的“今生”固然可贵,但它的“前世”价值同样不菲。据陈张建介绍,公共平台累计入库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0.2米到10米分辨率、涵盖30余个年份和9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28853幅,发布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分辨率全省影像及元数据服务30余个。至此,“沉睡”了数十年的历史影像资源得以唤醒,为社会广泛利用。 让测绘地信知识走近社会公众——“家门口的展览”,好玩有趣长知识 杭州有一条地信路,坐落着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它是一扇窗,展示了测绘地理信息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又是一座“桥”,公众时常在这里与测绘地理信息知识相遇相识。 把社区居民请进来。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测绘法宣传日期间,学生是博物馆的主角。2019年7月的一天,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五常社区一批学生来到博物馆,参加一场地理知识宣讲活动,知识讲解、场馆参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认识测绘地理信息知识及前沿科技。 为社区居民送去“家门口的展览”。2020年8月,博物馆将国家版图知识展板送入白马山庄、西溪逸境等小区。现场抽题、答题互动引起小区居民极大兴趣,在交流间寻求正确答案。这场“家门口的展览”给居民带来快乐,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展览开到家门口,有趣、好玩、增长了知识。”一位小区居民说。 测绘地理信息知识走入千家万户。据统计,博物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团队320余批次,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体验。 用好公共平台,赋能小康生活。据了解,公共平台项目建设于2017年启动,边建设边应用。2018年12月上线运行以来,公共平台服务访问量和新增应用稳步上升,日均服务峰值已达1200万余次。 |
|||
|
|||
|